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Threads 成長趨勢完整分析:從全球現象到台灣奇蹟

Meta 於 2023 年 7 月推出的社群平台 Threads,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創造了社群媒體史上最驚人的成長奇蹟。截至 2025 年第三季,Threads 已達到 4 億月活躍用戶 ,不僅成功挑戰 X(前 Twitter)的地位,更在台灣市場創下全球使用率第二高的驚人表現。這個被台灣網友親暱稱為「脆」的平台,其成功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市場洞察、技術創新,以及對社群互動本質的重新定義。 Threads 月活躍用戶成長趨勢圖 (2023-2025) 爆炸性成長軌跡:打破所有社群平台紀錄 史無前例的啟動速度 Threads 的成長速度完全顛覆了社群平台發展的既有認知。平台在上線僅 7 小時內就突破 1000 萬用戶 , 5 天內達到 1 億用戶 ,創下史上最快達到此里程碑的紀錄。相較之下,ChatGPT 需要 2 個月,TikTok 需要 9 個月,而 Instagram 則花了 2.5 年才達到相同用戶數。 這種爆炸性成長的關鍵在於 Threads 與 Instagram 的 深度整合 。擁有超過 20 億月活躍用戶的 Instagram 為 Threads 提供了現成的龐大用戶基礎,使用者可以一鍵導入 Instagram 的追蹤關係,大幅降低了平台轉換的門檻。 穩定成長階段的挑戰與復甦 儘管初期成長驚人,Threads 也經歷了典型的新平台「蜜月期結束」現象。在首月結束時,日活躍用戶數從高峰期的 4400 萬驟降至 800 萬,降幅達 82%。然而,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早已預期這種下降,並將重點轉向 用戶留存和參與度提升 。 從 2024 年下半年開始,Threads 展現出強勁的復甦動能。第三季到第四季間,月活躍用戶增加了 5000 萬,隨後再增加 7500 萬,顯示出平台已建立穩定的成長基礎。[^8] 台灣市場:全球第二大使用國的成功密碼 驚人的市場滲透率 台灣在 Threads 全球版圖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根據 Similarweb 數據,台灣的 Threads 流量佔全球總量的 14.22% ,僅次於美國的 18.67%,位居全球第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灣用戶的 平均使用時間幾乎是其他國家的兩倍 ,成長率更達到 25.94%。 文化適應性與使用習慣 台灣 Threads 市場的成功源於多...

蘋果的越南豪賭:用一個「不存在的產品」,解開中美地緣政治的死結

最近許多新聞開始出來,Apple 將推出智慧家居產品系列 homepod 是其中一塊,同時有許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當所有人的目光還聚焦在iPhone產能如何「去中國化」的宏大敘事上時,一個反常識的細節卻被忽略了:蘋果選擇將其下一個全新的、可能顛覆智慧家庭市場的硬體類別——一個帶螢幕的家庭中樞設備,其誕生的第一聲啼哭,放在了越南。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產能「搬家」,而是蘋果歷史上的首次。過去數十年,從iPod到iPhone再到Vision Pro,蘋果的鐵律是在中國完成新產品從0到1的孵化,再利用其無可匹敵的供應鏈能力將其推向全球。而這次,蘋果掌舵者提姆・庫克(Tim Cook)卻選擇了一片全新的土壤,與老搭檔比亞迪一起,在越南為一個「未來之子」安家。 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要用一個承載著「下一個入口」期望的全新產品,去冒險挑戰一個尚未成熟的製造基地? 答案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深刻。 蘋果的「越南賭局」,賭的不是一條產線的成敗,而是整個智慧家庭戰役的未來,以及在地緣政治的驚濤駭浪中,為下一個十年的帝國尋找一個安全的錨點。 雙重焦慮:失落的客廳與懸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要理解庫克的這步險棋,必須先看懂蘋果正面臨的「雙重焦慮」。 第一重焦慮,來自於那片蘋果始終未能征服的領地——用戶的客廳。 在智慧型手機、手錶、耳機市場封王之後,蘋果在智慧家庭領域卻像一個迷路的巨人。儘管坐擁軟體核心HomeKit,但多年來,其硬體產品線卻始終羸弱。相比亞馬遜的Alexa生態和Google的Nest系列早已透過低價、開放的策略,將智慧音箱和螢幕變成了數億家庭的「類水電煤」基礎設施,蘋果的HomePod更像是一個曲高和寡的昂貴擺件。蘋果佔領了用戶的口袋和手腕,卻唯獨在「家」這個最重要的場景中,成了局外人。 第二重焦慮,則來自庫克一手打造的、那個曾經讓蘋果引以為傲,如今卻日益沉重的「中國枷鎖」。 中美貿易的持續緊張,讓蘋果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前所未有地暴露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之下。川普時代揚言的額外關稅,以及針對中國供應鏈國家的延伸打擊,都像一把懸在蘋果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庫克的供應鏈哲學曾是效率和成本的極致體現,但現在, 當你的後花園(中國)風雨飄搖時,最明智的不是加固籬笆,而是在別處開闢一個全新的果園。 這兩大焦慮,一個關乎未來增長,一個關乎生死存亡...

從「盲抽」到 2.3 億播放:用 AI 影片,把爆款廣告變成「可複製的工程」

文章最後的 interview 影片,絕對值得大家花個時間細細品味,推薦給大家! 在 AI 影片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人人都在嘗試,卻鮮有人能做出真正「能看完」的廣告。當同行還在為 AI 的不確定性、高昂成本和潛在輿情風險焦頭爛額時,一位名叫 PJ Ace 的創作者,卻悄然用一套工程化的「圖→動」流水線,將爆款廣告的播放量推上了驚人的 2.3 億。 這不僅是數字的勝利,更是方法論的勝利——他向世界證明: 「爆款不是靈感,是把不確定性一層層剝掉。」 過去數月,從文字到影片(Text-to-Video)的 AI 生成技術迭代如飛,但品牌和創作者的痛點卻始終未變:端到端生成內容隨機性大,讓客戶難以預審;時間與成本如同無底洞;公眾對「AI 取代人類」的敏感神經,稍有不慎便引發反彈;即便千辛萬苦做出來,也鮮少能形成真正的傳播「鉤子」。 面對這片充滿亂流的 AI 藍海,許多人仍處於「盲抽」的階段,期望靈感眷顧,卻往往事與願違。 PJ Ace 的轉捩點,始於一次顛覆性的思考:既然直接從文字生成影片充滿變數,何不反其道而行?他不再奢求 AI 一步到位,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為「工程化」的路線—— 「腳本→鏡頭單→圖生圖→圖轉影片→剪輯交付」 。這是一個從「盲抽」到「可控」的關鍵躍遷。 用他的話說:「 先用圖片鎖住 80% 視覺,再用動畫拿下最後 20% 情緒。 」 透過先確定靜態視覺,再賦予動態生命,PJ Ace 成功將創作過程中的隨機性降至最低,讓每一個環節都變得可預測、可審閱、可迭代。 他將這套讓爆款可複製的方法論,拆解為三招「必殺技」: 1. 點燃觀眾:先用「梗」把注意力焊死 PJ Ace 深諳注意力經濟的底層邏輯。他認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人有義務看完你的廣告。因此,他首先聚焦於如何用最短時間抓住並鎖定觀眾的注意力。他的秘訣是三把鑰匙: 公域 IP: 運用觀眾耳熟能詳的歷史或文化符號(如龐貝、瑪麗·安托瓦內特、鐵達尼號)作為開場。用熟悉感迅速帶領觀眾入場,降低理解門檻。 強反差: 在這些歷史節點上安插「壞建議」,製造出巨大的荒誕感和戲劇衝突(例如:在龐貝腳下賣分時度假,或在鐵達尼號沉沒前推銷「救生艇買二送一」)。這種反直覺的設計,讓人們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趨勢梗: 以當下熱議的網路迷因或時事熱點作收尾,將廣告內容順滑地融入社群...

Prompting 下的好,AI 回應沒煩惱

2025 下半年度,最入門的 prompt 實際入門方式,在這邊提供給大家了,至於還在想說 one shot 就可以把完整資料生出來的各位。 至少 2025.10 目前,還無法 以上建議給予大家,接下來時間交給文章本身,完整解析整體流程 第一部分:掌握四大黃金法則 以下四個黃金法則都是您成功的基石。這些法則是綜合了 OpenAI 和 Claude 指南中反覆強調的核心原則。 法則一:清晰、具體、不模糊 AI 沒有讀心術,它只能根據你給的文字進行推測。你的指令越模糊,AI 的答案就越可能偏離靶心。 來源概念: 這個法則是提示工程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點。 OpenAI 將其列為第一策略:「 Write clear instructions 」(編寫清晰的指令)。他們建議使用具體的細節、描述期望的受眾、格式和長度等來避免 AI 的猜測。 相關連結: 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 - Strategy 1: Write clear instructions Claude 同樣強調:「 Be clear and direct 」(清晰且直接)。他們建議將最重要的指令放在開頭,並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 相關連結: Claude Prompting Guide - Be clear and direct 情境: 你想讓 AI 幫你寫一首詩。 ❌ 不佳的 Prompt: 寫一首關於貓的詩。 ✅ 優質的 Prompt: 請你扮演一位充滿童心的詩人,寫一首五行短詩,描述一隻橘色虎斑貓在陽光下打盹的慵懶模樣。風格要溫馨、可愛。 法則二:給予足夠的背景資訊 (Context) AI 不知道你的工作內容、你的客戶是誰、你的專案進度。在要求它執行任務前,請先把它當成一位新同事,做好「情境簡報」。 來源概念: 提供相關的上下文,幫助模型產出更貼切的內容。 OpenAI 稱之為「 Provide reference text 」(提供參考文本)。他們指出,提供背景資訊可以有效減少模型「捏造」事實(hallucination)的情況。 相關連結: 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 - Strategy 2: Provide r...

與官方正式學習:從新手到高手的 Prompt 完整入門指南

AI 更新的速度實在太快,快到我都感覺飛起來,上個月不行的事情,這個月就可以,這其中追得好累,就像那些年我們追的女(男)孩,追不到才是最美。 對於大家來說,學習些本質才是真正的核心,舉例來說就像『如何賭博必贏』,真正的答案就是『不要賭』,簡單如斯,但這麼簡單的事情,大家都覺得在騙肖誒,實際上就真的是如此,答案很多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當然大家肯定不會只是聽我說說,那就讓官方來説説吧! https://www.deeplearning.ai/short-courses/chatgpt-prompt-engineering-for-developers/ https://cookbook.openai.com/examples/gpt-5/gpt-5 prompting guide https://docs.claude.com/en/docs/build-with-claude/prompt-engineering/claude-4-best-practices https://academy.openai.com/public/events/prompting-with-purpose-best-practices-and-techniques-for-chatgpt-xtm9joyzjr 這些原廠,基本上為了留住顧客,開始讓大家知道核心『如何下 Prompt』 你也許會問到,怎麼這麼好?實際上就是這麼好,不用付錢,不用給點數,只需要註冊一個帳號,免錢當然多少要付上個資,大家彼此利益交換,這才是他們希望能夠做到的,當你想起 AI ,你就會想起那個『誰』。 這些東西,一切都免錢,免錢,免錢,萬得佛。 您是否曾經覺得,與 AI(像是 ChatGPT 或 Claude)對話時,它給出的答案總是有點……不對勁?有時候答非所問,有時候過於籠統,有時候則完全誤解了你的意思。 這就像在操作一台功能強大的 GPS,如果你只輸入「去市中心」,它可能會帶你到一個你完全不想去的地方。但如果你輸入一個精確的地址、避開高速公路、並要求尋找沿途的充電站,它就會成為你最得力的助手。 與 AI 的溝通也是如此。你輸入的指令,也就是「提示」(Prompt),就是決定 AI 表現好壞的關鍵。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 聽起來很專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