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盲抽」到 2.3 億播放:用 AI 影片,把爆款廣告變成「可複製的工程」

文章最後的 interview 影片,絕對值得大家花個時間細細品味,推薦給大家!

在 AI 影片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人人都在嘗試,卻鮮有人能做出真正「能看完」的廣告。當同行還在為 AI 的不確定性、高昂成本和潛在輿情風險焦頭爛額時,一位名叫 PJ Ace 的創作者,卻悄然用一套工程化的「圖→動」流水線,將爆款廣告的播放量推上了驚人的 2.3 億。

這不僅是數字的勝利,更是方法論的勝利——他向世界證明:「爆款不是靈感,是把不確定性一層層剝掉。」

過去數月,從文字到影片(Text-to-Video)的 AI 生成技術迭代如飛,但品牌和創作者的痛點卻始終未變:端到端生成內容隨機性大,讓客戶難以預審;時間與成本如同無底洞;公眾對「AI 取代人類」的敏感神經,稍有不慎便引發反彈;即便千辛萬苦做出來,也鮮少能形成真正的傳播「鉤子」。

面對這片充滿亂流的 AI 藍海,許多人仍處於「盲抽」的階段,期望靈感眷顧,卻往往事與願違。

PJ Ace 的轉捩點,始於一次顛覆性的思考:既然直接從文字生成影片充滿變數,何不反其道而行?他不再奢求 AI 一步到位,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為「工程化」的路線——「腳本→鏡頭單→圖生圖→圖轉影片→剪輯交付」。這是一個從「盲抽」到「可控」的關鍵躍遷。

用他的話說:「先用圖片鎖住 80% 視覺,再用動畫拿下最後 20% 情緒。

透過先確定靜態視覺,再賦予動態生命,PJ Ace 成功將創作過程中的隨機性降至最低,讓每一個環節都變得可預測、可審閱、可迭代。

他將這套讓爆款可複製的方法論,拆解為三招「必殺技」:

1. 點燃觀眾:先用「梗」把注意力焊死

PJ Ace 深諳注意力經濟的底層邏輯。他認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人有義務看完你的廣告。因此,他首先聚焦於如何用最短時間抓住並鎖定觀眾的注意力。他的秘訣是三把鑰匙:

  • 公域 IP: 運用觀眾耳熟能詳的歷史或文化符號(如龐貝、瑪麗·安托瓦內特、鐵達尼號)作為開場。用熟悉感迅速帶領觀眾入場,降低理解門檻。

  • 強反差: 在這些歷史節點上安插「壞建議」,製造出巨大的荒誕感和戲劇衝突(例如:在龐貝腳下賣分時度假,或在鐵達尼號沉沒前推銷「救生艇買二送一」)。這種反直覺的設計,讓人們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 趨勢梗: 以當下熱議的網路迷因或時事熱點作收尾,將廣告內容順滑地融入社群媒體的討論場景。

這套組合拳的精髓在於:「讓觀眾從『我懂這梗』開始,再把品牌塞進笑點的尾聲。」透過將廣告包裝成一場「超級碗風格的荒誕喜劇」,不僅極大提升了完播率,也將原本嚴肅的「AI 會替代人」的議題,稀釋為輕鬆幽默的娛樂體驗,巧妙地化解了潛在的輿情反彈。

2. 拆解不確定:「圖→動」的流水線藝術

如果說注意力是入口,那麼「確定性」則是控制成本與風險的生命線。PJ Ace 將傳統影片製作的複雜性,透過 AI 工具進行了系統性拆解,形成了一套從「圖」到「動」的精細化管理流程:

  • 腳本與鏡頭單: 利用 Google Docs 與客戶協作,再將劇本交由 ChatGPT 拆解成詳細的場景與鏡頭單(shot list),確保「台詞—鏡頭—運動」一一對應。

  • 視覺板與圖像生成: 透過 Figma 或類似工具將關鍵鏡頭、角色設定和風格參考集中呈現,方便導演與客戶預覽。隨後,他會使用 Rev (app.rev.com) 等工具,根據提示詞每次產出 3 個視覺變體,並能進行即時迭代(如拉近鏡頭、增加群演、改變角度),迅速覆蓋同一角色的多機位需求,甚至搭配 Nano Banana、Freepik AI 和 Enhancer.ai 進行細節加工。

  • 圖像轉影片: 這是實現「動」的關鍵一步。PJ Ace 主要使用 VO3 (Google) 將選定的首幀圖作為起點,再透過自然語言指定鏡頭運動(平移、推進、轉場),確保人物口型與表演的穩定度。對於無對話的氛圍鏡頭,則備選 Kling、Luma、Seed Dance (字節跳動) 等模型。

  • 剪輯與聲音: 將影片段落拼接後,統一使用 Epidemic Sound 尋找配樂,並保留模型自帶的環境音效。入門工具推薦 CapCut,專業級則選擇 DaVinci、Premiere 或 Final Cut。

用流程把客戶的主觀審美,變成一次次可見、可改的小決策。」這套流程的意義不在於追求「更炫」的技術,而是將風險與成本鎖死在前期,讓品牌能夠分階段點頭確認,最終產出的影片也更接近「人拍的片」。

3. 化解爭議:用喜劇築起「輿情防火牆」

在 AI 仍在爭議漩渦中的當下,大公司普遍害怕被貼上「用 AI 省人力」的標籤。PJ Ace 的處方是極致的「喜劇優先,品牌輕露出」策略:80% 的內容承載於段子與場景,最後 20% 才巧妙地將品牌與利益點掛鉤。當觀眾在笑,他就沒有空拿起叉子。

這種「超級碗範式」的處理,一手抓住了完播率,一手則巧妙地化解了輿情危機。Ramp 公司「審計季恐怖片」的成功案例也印證了,戲劇化本身就是最好的注意力貨幣。

PJ Ace 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製作 AI 影片,更是關於如何將「工程感」導向「傳播學」。他如同一個「廣告版樂高」設計師,先用標準化的模組搭建出穩固的內容結構,再在最精妙的收尾處,巧妙地插上品牌的磚塊。

這套方法論的底層邏輯並不神秘:

注意力是入口(公域 IP、反差、趨勢),確定性是成本線(圖→動,階段可審),情緒是傳播器(喜劇優先、品牌輕露)。

當 OpenAI 的 Sora 等生成式影片工具,正將整個影片製作流程推向「自動檔導演」的未來時,PJ Ace 卻給出了更深遠的啟示:儘管週期會被壓縮,定價會被模型壓扁,但「當生成變成水電,只有點子還值錢。」 

未來的稀缺資源將不再是算力或工具,而是那些能夠定義問題、組織笑點、將產品價值藏於金句之後的人類智慧。這是一場關於「IP 再商業化」的變革,也是一場關於人類創意與 AI 工具協同共進的演化。

「把複雜留在後台,把確定性留給用戶。」 這就是 PJ Ace 的爆款學,也是給所有正在探索 AI 內容邊界的創作者和品牌商,最深刻的啟示。

YouTube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gaQ1p4tKU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Vibe Coding:為什麼 Junior 更快上手?Senior 要如何追趕?

現象層面(市場觀察) 最近有篇文章討論 junior & senior 開發者在 AI 時代的角色轉變,非常熱門。 身為 Cympack 產品開發團隊 ,我們也一直關注這個議題,在閱讀這篇文章時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我們來說,這正好反映出 AI 正在改變開發生態,junior 借力 AI 快速成長、senior 則需要在 「架構思維」 與 「多 agent 協作」 中找到新定位,其中有些啟發(insight) 可以跟大家分享。 為什麼 Junior 更容易上手 vibe coding? 心智負擔低 → Junior 沒有太多傳統 code workflow 的框架包袱 敢於嘗鮮 → Gen Z / 年輕工程師天生習慣用 prompt-based 工具、跟 LLM 互動 少「優雅程式設計」的束縛 → 不太糾結「這樣寫會不會不夠優雅」,反而 embrace 快速迭代、快速出成果 反觀 Senior: 熟悉大型系統設計 有豐富的「工程正統流程」知識(架構設計、測試策略、效能優化、設計模式) 對 AI 生成 code 的品質 / 維護性通常比較保留 部分 10+ 年資深工程師,對 prompt engineering 沒那麼熟練,還在觀望 技能面(未來的關鍵能力) Vibe coding 本質上 = prompt engineering + AI co-pilot 管理能力 能力項目 誰目前比較有優勢? Prompt 撰寫 / AI 互動 Junior 較強(熟悉 chat-based 流程) 系統設計 / 架構把關 Senior 較強 AI 生成 code 驗證 / Bug 察覺能力 Senior 較強(能看出潛在問題) 快速疊代 / Hackathon 式開發 Junior 較強 長期維護性 / 穩定性 Senior 較強 總結 Junior 確實更快適應 vibe coding,並且更習慣以 「chat-based coding」 的工作流開發。 Senior 擁有驗證 AI 產物與系統設計的深度能力,但若不主動練習 vibe coding,長期會逐漸落後於新一波開發潮流。 就如同在 GAI 技術年會分享,希望帶給各位的感受, 『與 AI 協...

Vibe Coding 協作到自建 Dev Agent?從 Claude / Codex 到 OpenHands

過去一年,越來越多工程師開始 把 AI 真正帶進工作流程 。從一開始用 ChatGPT、Claude 來問語法問題,到後來很多人愛上 Cursor,直接在編輯器裡讓 AI 幫忙改 code、補 test case、甚至自動整理 PR。這樣的開發體驗,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寫程式的方式。 更現實的是,在很多企業內部、政府單位、或涉及機密資料的專案裡, 其實根本不能直接用 Cursor 或雲端 LLM 工具。   畢竟這些服務通常會把資料傳到雲端模型做處理,萬一專案裡有未公開的技術、敏感客戶資料,或是受限於法規 (像金融、醫療、政府標案) ,直接用雲端 AI 工具就會踩 紅線 。  因此,許多團隊反而更希望 「自己架一套 Dev Agent」 ,可以在內網執行,資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該整合的內部工具、該讀的私有 repo、該串的 CI/CD pipeline,全部客製化、安全可控。 這時候,像 OpenHands 這樣的開源 Dev Agent 框架就特別有價值。它的出發點不是單純的 AI 助手,而是讓你能夠打造出一個真的可以跑在自己環境裡、可以理解整個開發流程的 AI 工程師。從建置到部署,從 CLI 操作到瀏覽器查詢, 從多檔案編輯到自動測試,全部都能自己完成,甚至還能針對不同專案調整專屬的工作流。 對很多開始探索 AI 協作開發的團隊來說,這是一條 從 「AI 幫你寫一段程式」,走向「AI 幫你解決一整個任務」 的進化路徑。而且,還是在可控、可自定義、安全的環境裡完成的。 🧩 主要概述 OpenHands 是由 All‑Hands AI 開發的開源「軟體開發代理人平台」,能模仿人類工程師從建立程式、修改程式碼、執行指令,到瀏覽網頁、呼叫 API……等一整套開發流程 它提供雲端(OpenHands Cloud)與本地 Docker 運行版本,用戶能配置 LLM(如 Claude、OpenAI、Gemini…) 📚 核心特性與怎麼使用 代理人的工具能力 支援代碼編輯、命令行、執行環境、網頁瀏覽、API 呼叫—接近人類開發者完整技能。其中 OpenHands Cloud 版本提供 $50 試用額度讓大家方便使用,又或者如果自己本機有 docker 的話,可以自己Local 版本透過 Docker 自架環境。 ...

RAG 和 Prompt 原理超簡單解說!想知道 AI 怎麼找答案看這篇

這篇文章是給對於你已經開始使用所謂的 ChatGPT / Claude / Gemini 之類的 AI 服務,甚至是 Siri (嘿丟,他也是一種 AI 應用服務喔) 簡單來說是非 技術人員, PM,小白,想要趕快惡補的人 ,直接花十分鐘可以看完的一篇科普業配文章。 或者是概念僅止於,AI 這東西會幻想,會有誤差,會對於生活有些幫助但沒有幫助的人們,做個簡單又不是太簡單的介紹,希望用一個非常入門的方式讓你們有個了解。 當然,這篇文章目的很簡單, 就是引流 ,如果你身邊有已經對於 Web 技術開發的人員,歡迎報名分享給他,年末出國不如學一技在身,參加今年我們舉辦最後一場 RAG 實作工作坊,報名連結 , https://exma.kktix.cc/events/ai-for-dev-course-rag-2 注意: 接下來每個大段落結束都會有一段工商導入,但文章絕對精彩,請注意! 為了讓各位容易想像,我們將整個世界的資訊,先濃縮到這本『西遊記』的世界觀當中,我們整個世界都在這個 『西遊記』 ,而 大型語言模型 我們用 『書精靈』 來描述。 PS. 我們先預設各位,應該都有聽過,西遊記!如果沒有聽過西遊記的,請右轉出去,謝謝! 先來談談向量 在《西遊記》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把 向量想像成一種「內容座標」 ,讓系統知道每個角色、場景、法術等的 「位置」和「距離」 。向量幫助語言模型知道不同內容之間的關聯程度。 向量就像內容的「距離」和「位置」 比方說,唐三藏的 「位置」(向量)會接近「佛經」和「取經」 的概念,因為他一路上都是為了取經而前進。孫悟空的 向量位置則會更靠近「金箍棒」和「七十二變」 這些概念,因為這些是他的特徵。 相似內容靠得更近:像「佛經」和「取經」會靠近唐三藏的向量,因為它們彼此有很強的關聯。 相差較大內容會離得較遠:像「取經」和「妖怪」「妖怪的寶藏」就距離比較遠,因為妖怪的寶藏和取經的目標關聯性不大。 是誰決定的這些位置? 簡單來說,這些位置和關係是模型自己學出來的。語言模型會閱讀大量的資料和這世界觀的資訊,觀察哪些詞語經常一起出現,根據「共同出現的頻率」來決定它們的關係,並且自動生成向量。例如: 如果模型看到 「唐三藏」 總是和 「取經」 一起出現,它就會讓「唐三藏」的向量靠近「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