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台灣政府七月底最新統計資料綜合分析報告,市場之我見

台灣政府各部門於2025年7月底陸續發布多項重要統計資料,涵蓋就業市場、經濟成長預測、對外貿易、工業生產等關鍵經濟指標。本報告綜合分析主要包括主計總處7月22日發布的就業失業統計、台灣經濟研究院7月25日發布的總體經濟預測、中華經濟研究院7月17日的經濟展望,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重要數據發布[1][2][3][4][5][6]。這些數據共同描繪出台灣經濟在2025年呈現「前高後低」的發展格局,上半年受惠於AI需求及提前拉貨效應表現強勁,但下半年將面臨成長動能趨緩的挑戰。 就業市場表現:失業率季節性上升但仍創24年同月新低 根據主計總處7月22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25年7月失業率為3.45%,較6月上升0.06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走揚,但仍創下24年同月最低紀錄[7][4]。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為3.34%,與6月持平。主計總處分析指出,7月失業率上升主要受畢業季影響,屬於季節性變化,過去5年數據顯示,7月失業率月增幅度多在0.04到0.09個百分點之間,今年0.06個百分點的增幅仍落在合理區間內[7]。 就業人數方面,7月達到1,161萬1千人,較6月增加2萬3千人或0.20%,主要增長來自服務業的1萬9千人,受惠於暑期商機帶動用人需求[4]。失業人數為41萬5千人,較上月增加9千人,其中初次尋職失業者增加5千人,因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而失業者增加4千人,均反映畢業季的正常現象[7]。勞動力參與率為59.40%,較上月上升0.15個百分點,顯示勞動市場整體仍保持穩健[4]。 從國際比較來看,台灣7月季調後失業率3.34%表現優異,明顯低於加拿大的6.4%、美國的4.3%,僅略高於香港的3%和南韓的2.5%[7]。整體而言,雖然失業率因畢業季因素微幅上升,但勞動市場基本面穩定,就業情勢良好。 經濟成長預測:各機構預估「保3」有望但下半年趨緩 台灣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在7月陸續發布202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普遍維持樂觀但謹慎的態度。台灣經濟研究院7月25日將全年GDP成長率預測上修至3.02%,較4月預測上修0.11個百分點[3][6]。中華經濟研究院7月17日預測為3.05%,而中央研究院7月4日則預測2.93%,較去年12月預測下修0.17個百分點[8][9][10]。 各機構預測的共同特點是經濟成長呈現「前高後低」或「上熱下冷」的發展格局[3][8]。...
最近的文章

八月新局面,美國全球關稅政策深度衝擊,全球貿易體系迎來新變局

2025年川普政府重新啟動新一波全面關稅政策,先是2月對加拿大與墨西哥課徵25%關稅,3月再對全球汽車、鋼鋁產品提高25%,進入4月2日「解放日」後更宣布對所有進出口商品徵收最低10%關稅,並對部分國家如敘利亞課以高至41%的「對等關稅」 。這一連串動作引發包括中國於4月對美徵收34%報復性關稅與稀土出口限制等反制措施,美國與盟友、日本、韓國、歐盟等亦展開談判或調降關稅協議,整體氛圍急遽升高 。 台灣雖非主要的關稅攻擊對象之一,但於8月1日公告對台灣進口商品設最低20%關稅(半導體列為除外項目),此時正值美方啟動根據《232條款》進行的國家安全調查,涵蓋半導體及相關設備,預計調查結果將於2025年底或2026年初揭曉,美方將有90天時間決定是否對晶片等加徵30–35%關稅,此一變數影響重大 。 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的實質衝擊 川普新一輪關稅政策直接打亂全球供需網絡,影響製造業與股市信心。以加拿大與墨西哥為例,自2月起正面臨25%出口關稅,加國汽車零件、食品與能源價格暴漲,導致經濟成長預估從接近1%滑落至負數,失業與企業成本大幅提升 。而OECD預估該政策將令美國2025年GDP降至2.2%、墨西哥萎縮1.3%、加拿大僅剩0.7%並增加通膨壓力 。 全球股市於8月1日川普宣布新輪高關稅後明顯下跌,歐洲STOXX 600下跌1.3%,亞洲主要指數也紛紛重挫。台灣股市下跌約1.6%,因美方對台灣實施20%關稅,令半導體與科技產業市場憂心 。 世界銀行於6月將全球2025年成長預測從2.7%下調至2.3%,並將通膨預估提升至2.9%,強調貿易緊張與關稅升溫是主要阻力 。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微調預測至3.0%,認為前期備貨與延遲衝擊程度稍有緩和,但仍警告未來高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恐使經濟持續疲弱 。 在市場層面,儘管S&P 500期貨跌幅有限,分析師擔憂市場過度樂觀,認為真正的通膨壓力與供應鏈成本可能在未來數月才逐步浮現 。消費端通膨亦已顯現,美國6月核心PCE指數年增2.8%,當月進口商品價格漲幅創今年新高,美國聯準會可能延遲降息時程至10月或之後 。 關稅收入如何改變美國財政結構 進口關稅成為美國新的財政支柱之一。美國財政部報告指出,截至2025財年6月,累計關稅收入已達約861億美元,單月6月淨收入高達266~272億美...

AI Agent 全面解析:市場爆發、技術巨頭與未來展望 2025 - 2026

人工智慧代理(AI Agent)正迅速從一個技術概念演變為重塑各行各業的關鍵力量。憑藉其自主決策、環境感知與持續學習的核心能力,AI Agent 賽道正處於爆發前夜。本報告將深度整合市場趨勢、技術分析與商業洞察,全面解析 AI Agent 行業的現狀與未來。 市場規模與增長驅動力——萬億賽道的黎明 AI Agent 行業預計將迎來指數級增長。多個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共同描繪了一幅高速擴張的藍圖: 中國市場預測 :預計從 2024 年的 695.28 億人民幣增長至 2028 年的 8,520.35 億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CAGR)高達 87.10% 。 全球市場預測 :普遍預測將從 2024 年的約 54 億美元增長至 2034 年的 2360 億美元,CAGR 約為 45.8% 。 驅動力量: 智慧終端普及 : AI PC :2025 年出貨量將破 1 億台,占比 40%。 AI 手機 :中國 2027 年預估達 1.5 億台,占比超過 50%。 智能家居 :2023 年中國市場規模已達 8000 億人民幣。 新興產業帶動需求 : 人形機器人 :至 2030 年中國預估破千億級別。 自動駕駛 :AI Agent 是決策大腦核心,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底層技術成熟 : LLM(大語言模型)進化 數位化資料驅動 雲端/PaaS/SaaS 推進商業部署 AI Agent 定義與核心能力 AI Agent 是能夠 感知環境、自主決策、採取行動 的智慧系統,其具備以下關鍵能力: 自主性 互動性 學習能力 適應性 AI Agent 分類: Simple Reflex Agents Model-Based Reflex Agents Goal-Based Agents Utility-Based Agents Learning Agents Multi-Agent Systems 市場格局深度解析——誰在領跑? AI Agent 市場涵蓋模型、框架、生態與應用四大層級。 基礎模型層:巨頭之戰 公司 核心模型 技術優勢 商業策略 OpenAI GPT-4o 通用推理、創意與數學能力領先 ChatGPT & AP...

快速崛起的市場,拓竹如何從3D打印機市場脫穎而出

拓竹科技(Bambu Lab)自2020年成立以來,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3D打印市場中崛起,成為該領域最矚目的獨角獸企業之一。在短短四年內,這家深圳企業不僅重新定義了消費級3D打印機的標準,更以其創新技術和卓越產品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市場地位與業績表現 快速崛起的市場份額 拓竹科技在3D打印市場的表現堪稱現象級。根據CONTEXT研究機構的最新數據,拓竹在2024年已佔據全球桌面級3D打印機市場26%的份額,僅次於創想三維(Creality)的47%,成為該領域的第二大廠商。 Desktop 3D Printer Market Share 2024 這一成績對於一家成立僅四年的公司而言極其罕見。更令人驚訝的是,拓竹的年增長率達到336%,遠超其他競爭對手。在2,500美元以下的消費級3D打印機細分市場中,前四大廠商佔據了94%的市場份額,拓竹與創想三維、縱維立方和智能派共同構成了第一梯隊。 驚人的財務表現 拓竹科技的營收增長軌跡令人矚目。從2020年公司創立時的零營收,到2023年實現約15-27億元人民幣的營收,預計2024年將達到55-60億元。 Bambu Lab Revenue Growth (2020-2024) 這種增長速度甚至超越了早期的大疆創新——拓竹用四年時間實現了大疆九年才達到的50億元營收里程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拓竹科技的淨利率高達30%,2023年淨利潤約7億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近20億元。 核心競爭優勢分析 技術創新的全面領先 拓竹科技的成功源於其在多個技術維度上的全面領先。相比傳統3D打印機廠商,拓竹在關鍵技術指標上實現了顯著突破。 Bambu Lab vs Traditional 3D Printers - Competitive Advantages 高速打印技術 :拓竹的打印速度達到500mm/s,約為競爭對手的兩倍,這一優勢被稱為「速度怪兽的誕生」。 多色彩打印能力 :通過創新的AMS(自動材料系統)技術,拓竹實現了最多16種顏色的同時打印,大大擴展了創作可能性。 Bambu Lab AMS multi-color automatic material system for advanced 3D printing. 全自動校準系...

在AI創業黃金時代,如何實踐吳恩達的速度策略?

在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真正能脫穎而出的卻是鳳毛麟角。AI領域的權威學者、 Coursera與AI Fund的創辦人 吳恩達(Andrew Ng),以其每月平均建立一家新創公司的獨特經驗,為我們揭示了在 AI時代取得成功的核心秘訣 : 速度 。他強調,執行速度不僅是優勢,更是預測新創公司成功機率的最強指標。 這是一份來自創業第一線的實踐指南,涵蓋了從點子發想到產品迭代,再到團隊建構的全方位策略,旨在幫助創業者掌握AI賦予的加速度,駛入成功的快車道。 機會在哪裡?應用層與代理式AI的崛起 許多人將目光聚焦於半導體、雲端服務或基礎模型等底層技術,但吳恩達指出,從商業定義來看, 最大的機會必然在於應用層 。因為唯有成功的應用程式才能創造足夠的營收,去支撐整個技術堆疊的發展。 而驅動應用層創新的最強大引擎,正是當前最重要的技術趨勢—— 代理式AI(Agentic AI) 。 https://www.cympack.com/ 這個流程也正是我們在開發 Cympack AI Agent 系統 時所採用的核心架構。我們的Agent不是一次性產出內容,而是根據客戶需求反覆詢問、歸納、校對,從包裝設計到製程建議,都進行可回溯的迭代優化。雖然開發過程相對複雜,但卻能提供品牌端更可信賴的決策依據。 掌握速度的四大支柱 從「具體點子」開始,而非模糊願景 「用AI優化醫療資產」是一個模糊的願景,工程師無從下手。但「開發一個讓病患線上預約MRI時段的軟體」就是一個 具體的點子 。 在開發初期,我們也面臨過「 幫助品牌解決供應鏈問題 」這種過於寬泛的命題。直到我們把目標具體化為:「讓品牌可以用自然語言輸入需求,AI 自動生成可量產建議與打樣說明」,團隊的行動節奏才真正啟動。 用AI工具重塑「建構-回饋」循環 吳恩達指出,AI程式碼輔助工具讓 原型開發的速度提升了至少10倍 。 我們在內部測試階段也有類似經驗:Agent 對話流程的設計不是一次定稿,而是依據不同客戶輸入持續演進。我們透過 prompt 測試自動化、多輪交互訓練,以及微調RAG模組,反覆調整交互模型,在一週內完成超過40個快速原型。 多方的參考不同的模型工具,多方的開源流程,再到試著自己重新製造輪子等等都是必要的路徑,只有自己經歷過一次,...

從副駕駛到飛行員:AI 程式碼生成與提示工程完整指南

整理一下與總結重點介紹在軟體開發中使用 AI 程式碼生成和提示工程的主要主題、重要概念和實用建議。 主要主題 因為太多資料都在描述不同的方向,這邊描述對於 vibe coding 和 prompt engineering 的過程中給予大家的方向,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主題: Prompt engineering 重要性 : 強調精心設計的提示對於從 AI 模型獲得高品質、相關和可操作程式碼輸出的關鍵作用。 AI 輔助開發工作流程 : 概述了軟體工程師如何將 AI 工具無縫整合到他們的日常開發任務中,從綠地專案到現有程式碼庫的增量修改。 程式碼生成與 Vibe Coding : 定義並區分了 AI 程式碼生成中的不同參與程度,從 AI 作為「副駕駛」到「Vibe Coding」中的 AI 作為「飛行員」。 最佳實踐與技巧 : 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策略,用於優化與 AI 模型的互動,包括情境提供、任務分解、錯誤處理和程式碼審查。 工具與資源 : 列出了當前市場上可用的各種 AI 程式碼生成工具,以及有影響力的開發人員和額外學習資源。 挑戰與考量 : 討論了使用 AI 程式碼生成時的潛在陷阱,例如幻覺、速率限制、上下文管理以及協作工作流程的缺乏。 核心概念與事實 1. 提示工程的重要性與基礎 定義 : 提示工程被定義為從 AI 編碼助手獲取最佳輸出的關鍵技能,因為「AI 的輸出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提供的提示品質。」 (Addy Osmani, "The Prompt Engineering Playbook for Programmers")。 連續改進 : 提示工程是一個持續改進的迭代過程。「提示工程是關於持續改進。您需要建立和測試不同的提示,分析和記錄結果,根據模型的表現調整您的提示,並不斷實驗,直到您獲得所需的結果。」 (Lee Boonstra, "Documenting Your Prompts a Best Practice for Success")。 文件記錄 : 記錄提示被認為是「絕對的救命稻草」 (Lee Boonstra)。建議使用工具(如 Google Sheet)追蹤提示及其輸出、模型版本和設定。「這樣,當您需要重新審視舊工作、測試提示在新模型版本上的表現或解決問...

行銷的未來式:用 Vibe Marketing 打造你的 24/7 全自動增長引擎

除了 Vibe Coding 之外,越來越多 AI 工具和 AI 應用因應而生,目前都還是屬於戰國時代,在這段過程中,所看見的未來,會是人與 AI 進行協作這是肯定的方向,這在程式開發已經被證明。 接下來最趨近於市場的部分,莫過於行銷,行銷如何採用 Vibe 的方式進行整套組合拳,也是越來越清晰,有鑒於越來越多人在討論,這邊也將整體的資訊進行一個整理,給予未來希望一人創業,或者在市場上奮鬥的各位。 利用 AI 進行行銷。人們稱之為 Vibe Marketing(行銷) ,而且做得非常成功。而我認為更多人可以這麼做,大家只是不知道方法,不了解有哪些不同的工作流程,不知道該用哪些工具,也不知道從何開始。 坦白說,這真的讓人不知所措。更不用說,還有一群人對這些工作流程和工具保密。網路上有許多關於 Vibe Marketing 亂七八糟的權威指南,但找不到任何非付費的內容(幾乎都是付費項目,但付費之後你真的會發現,還真的還沒什麼)。 所以,那就將這些流程公開,反正會做的就會做,讓所有人都能聽到、看到。 這篇文章主要是對 Vibe Marketing領域中該關注哪些工具有深刻的理解,並知道如何為你正在打造的任何東西吸引顧客。 這邊可以提供給你一些有用的流程,概念,工具和提示詞 (prompts),給你所有 秘訣 ,幫助你了解如何開始。相信這將會改變你對於在現今時代建立新創公司的看法。 Vibe Marketing指南 最核心的問題,如何用 AI 獲得你的第一批客戶! 什麼是 Vibe Marketing? Vibe Marketing   這一概念最早由   Greg Isenberg  提出 ,他將這一思維延伸並創造出“Vibe Marketing”一詞,主張可以將傳統營銷流程的開發周期大幅壓縮,實現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 Greg Isenberg 也是最早將 “Vibe Coding” 概念應用於軟體開發領域的人之一,並將這種以 AI 為核心、強調快速迭代和氛圍感知的思路推廣到行銷領域,形成了 Vibe Marketing 這一新興模式。 Vibe Marketing就是新的行銷模式。那什麼是 Vibe Marketing呢?基本上,如果你聽過「Startup Ideas」這個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