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各部門於2025年7月底陸續發布多項重要統計資料,涵蓋就業市場、經濟成長預測、對外貿易、工業生產等關鍵經濟指標。本報告綜合分析主要包括主計總處7月22日發布的就業失業統計、台灣經濟研究院7月25日發布的總體經濟預測、中華經濟研究院7月17日的經濟展望,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重要數據發布[1][2][3][4][5][6]。這些數據共同描繪出台灣經濟在2025年呈現「前高後低」的發展格局,上半年受惠於AI需求及提前拉貨效應表現強勁,但下半年將面臨成長動能趨緩的挑戰。
就業市場表現:失業率季節性上升但仍創24年同月新低
根據主計總處7月22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25年7月失業率為3.45%,較6月上升0.06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走揚,但仍創下24年同月最低紀錄[7][4]。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為3.34%,與6月持平。主計總處分析指出,7月失業率上升主要受畢業季影響,屬於季節性變化,過去5年數據顯示,7月失業率月增幅度多在0.04到0.09個百分點之間,今年0.06個百分點的增幅仍落在合理區間內[7]。
就業人數方面,7月達到1,161萬1千人,較6月增加2萬3千人或0.20%,主要增長來自服務業的1萬9千人,受惠於暑期商機帶動用人需求[4]。失業人數為41萬5千人,較上月增加9千人,其中初次尋職失業者增加5千人,因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而失業者增加4千人,均反映畢業季的正常現象[7]。勞動力參與率為59.40%,較上月上升0.15個百分點,顯示勞動市場整體仍保持穩健[4]。 從國際比較來看,台灣7月季調後失業率3.34%表現優異,明顯低於加拿大的6.4%、美國的4.3%,僅略高於香港的3%和南韓的2.5%[7]。整體而言,雖然失業率因畢業季因素微幅上升,但勞動市場基本面穩定,就業情勢良好。
經濟成長預測:各機構預估「保3」有望但下半年趨緩
台灣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在7月陸續發布202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普遍維持樂觀但謹慎的態度。台灣經濟研究院7月25日將全年GDP成長率預測上修至3.02%,較4月預測上修0.11個百分點[3][6]。中華經濟研究院7月17日預測為3.05%,而中央研究院7月4日則預測2.93%,較去年12月預測下修0.17個百分點[8][9][10]。 各機構預測的共同特點是經濟成長呈現「前高後低」或「上熱下冷」的發展格局[3][8]。上半年受惠於美國對等關稅緩衝期將屆,企業提前拉貨效應強勁,加上AI、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相關需求旺盛,推升出口與投資動能,預估上半年GDP年增率可望超過5%[3][6]。其中第一季已達5.48%,第二季預估約4.84%[8]。
然而下半年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提前拉貨效應逐漸消退、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放緩等因素,預估下半年GDP年增率可能回落至1%以下[3][6]。中經院預測第三、四季成長率分別為1.52%、0.66%[8][5],顯示下半年經濟動能明顯趨緩。
在需求結構方面,外需表現優於預期成為主要成長動力,但民間消費動能相對疲弱。台經院預測2025年民間消費成長率下修至1.67%,主要受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消費者趨於保守[3]。固定資本形成受惠於半導體及相關供應鏈積極擴產,預估成長率為5.78%[3]。
對外貿易表現:出口大幅成長但基期效應逐漸顯現
根據財政部統計,2025年6月出口年增率為33.71%,雖較5月的38.62%有所回落,但仍維持強勁成長[2][3]。進口年增率為17.26%,較5月的25.00%下降。累計上半年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25.92%,進口成長20.49%,出超金額達557.1億美元,成長54.31%[3]。
出口結構方面,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需求強勁,推升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年增率維持高檔[3]。但傳統產業如機械、基本金屬、塑橡膠及化學品等表現疲弱,年增率走低或轉為負成長,顯示出口成長主要集中在科技相關產業[3]。
台經院預測2025年出口與輸出年增率分別達12.24%與12.33%,較前次預測分別上修4.27與5.97個百分點,主要反映上半年提前拉貨效應的強勁表現[3]。但隨著下半年拉貨動能趨緩,外需表現預期將較原先估計疲弱。
工業生產動能:科技業強勁但傳統產業疲弱
經濟部統計顯示,2025年6月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12.11,與上年同月相比成長20.03%,但較上月減少7.24%[3]。累計上半年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期成長16.69%,其中製造業成長17.77%[3]。
產業結構呈現明顯分化,資訊電子產業受惠於AI、高效能運算及雲端資料服務等應用需求強勁,年增率續呈雙位數成長[3]。但傳統產業因市場需求動能不佳而續呈減產,基本金屬業與化學材料業年減6.15%與1.94%,汽車及其零件業年減3.38%[3]。
這種兩極化發展反映台灣產業結構轉型的趨勢,科技業持續扮演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但傳統製造業面臨需求疲弱與國際競爭加劇的挑戰。
物價與匯率變化:通膨壓力緩解但匯率波動加劇
物價方面,2025年6月CPI年增率為1.37%,較5月的1.55%下降,核心CPI年增率亦由1.61%降至1.47%[3]。累計上半年CPI年增率為1.93%,台經院預測全年CPI成長率為1.77%,較前次預測下修0.18個百分點[3]。通膨壓力緩解主要受惠於新台幣匯率走強、國際原物料價格穩定等因素。
匯率方面出現較大波動,受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聯準會政策獨立性受質疑、以及台股表現亮眼吸引外資匯入等因素影響,新台幣快速升值[3]。台經院預估2025年平均匯率為30.65元新台幣兌1美元,較前次預測升值1.55元[3]。匯率快速變動對出口導向產業造成壓力,也增加企業營運的不確定性。
政策措施與社會保障:持續強化勞工權益保護
勞動部7月1日起實施多項重大政策措施,包括身心障礙者職場合理調整行政指導生效,以及職業災害死亡勞工家屬慰助金提高至每案20萬元[11]。這些措施反映政府持續強化勞工權益保護,提升職場友善環境。
此外,政府在健康政策方面也有重要進展,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健康台灣推動、全民防禦韌性等三大委員會,顯示政府對國家韌性建設的重視[12][13]。
未來展望與風險因素
展望2025年下半年,台灣經濟面臨多項不確定因素。首要風險來自美國關稅政策的後續發展,雖然暫緩實施對等關稅,但川普政府已明確表示將於8月1日起全面啟動高額關稅措施[3]。台美關稅協商結果將直接影響台灣出口競爭力與產業布局。
其次,中國經濟結構失衡與通縮外溢風險亦為重要隱憂。中國內需疲弱、消費信心低迷,若未來美國對中方進一步加徵高額關稅,可能引發「輸出型通縮」,影響全球貿易環境[3]。
第三,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歧加劇資金流動波動,新台幣匯率快速變動不僅壓縮出口產業利潤,也對企業獲利與資本支出意願造成衝擊[3]。
結論與政策建議
台灣政府7月底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5年經濟表現呈現明顯的「前高後低」格局。上半年受惠於AI需求爆發與提前拉貨效應,經濟成長強勁,但下半年將面臨成長動能趨緩的挑戰。就業市場保持穩定,失業率雖因季節性因素微升但仍創24年同月新低。各預測機構普遍認為全年經濟成長可望「保3」,但需密切關注美國關稅政策、中國經濟情勢及全球貨幣政策分歧等風險因素[1][2][3][7][8][4][5][6][9][10]。
政府應持續監控經濟情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工具,強化產業韌性與競爭力,同時加強國際合作,降低外部不確定性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在內需方面,可考慮適度的財政刺激措施,支撐民間消費動能,確保經濟成長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