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快速崛起的市場,拓竹如何從3D打印機市場脫穎而出

拓竹科技(Bambu Lab)自2020年成立以來,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3D打印市場中崛起,成為該領域最矚目的獨角獸企業之一。在短短四年內,這家深圳企業不僅重新定義了消費級3D打印機的標準,更以其創新技術和卓越產品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市場地位與業績表現

快速崛起的市場份額

拓竹科技在3D打印市場的表現堪稱現象級。根據CONTEXT研究機構的最新數據,拓竹在2024年已佔據全球桌面級3D打印機市場26%的份額,僅次於創想三維(Creality)的47%,成為該領域的第二大廠商。

Desktop 3D Printer Market Share 2024

Desktop 3D Printer Market Share 2024

這一成績對於一家成立僅四年的公司而言極其罕見。更令人驚訝的是,拓竹的年增長率達到336%,遠超其他競爭對手。在2,500美元以下的消費級3D打印機細分市場中,前四大廠商佔據了94%的市場份額,拓竹與創想三維、縱維立方和智能派共同構成了第一梯隊。

驚人的財務表現

拓竹科技的營收增長軌跡令人矚目。從2020年公司創立時的零營收,到2023年實現約15-27億元人民幣的營收,預計2024年將達到55-60億元。

Bambu Lab Revenue Growth (2020-2024)

Bambu Lab Revenue Growth (2020-2024)

這種增長速度甚至超越了早期的大疆創新——拓竹用四年時間實現了大疆九年才達到的50億元營收里程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拓竹科技的淨利率高達30%,2023年淨利潤約7億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近20億元。

核心競爭優勢分析

技術創新的全面領先

拓竹科技的成功源於其在多個技術維度上的全面領先。相比傳統3D打印機廠商,拓竹在關鍵技術指標上實現了顯著突破。

Bambu Lab vs Traditional 3D Printers -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ambu Lab vs Traditional 3D Printers - Competitive Advantages

高速打印技術:拓竹的打印速度達到500mm/s,約為競爭對手的兩倍,這一優勢被稱為「速度怪兽的誕生」。

多色彩打印能力:通過創新的AMS(自動材料系統)技術,拓竹實現了最多16種顏色的同時打印,大大擴展了創作可能性。

Bambu Lab AMS multi-color automatic material system for advanced 3D printing.

Bambu Lab AMS multi-color automatic material system for advanced 3D printing.

全自動校準系統:A1系列產品可以自動處理Z軸偏移、床位校準、振動共振和噴嘴壓力等多項校準工作,大大降低了使用門檻。

軟硬件一體化優勢

拓竹科技採用了類似蘋果的軟硬件一體化策略,通過Bambu Studio軟件和Bambu Handy移動應用程序,提供了無縫的用戶體驗。

Bambu Lab A1 Mini 3D printer with automated calibration and multi-material filament setup

Bambu Lab A1 Mini 3D printer with automated calibration and multi-material filament setup

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遠程監控打印進度,觀看縮時攝影,甚至進行遠程控制。這種「一鍵式」的使用體驗讓3D打印從極客專屬工具轉變為普通消費者也能輕鬆使用的設備。

產品創新與差異化策略

產品線的戰略布局

拓竹科技採用了精準的產品線布局策略,涵蓋不同價位段和應用場景:

高端旗艦系列:X1 Carbon和X1E定位專業用戶,具備封閉式設計和高級材料支持能力。

Bambu Lab X1 Carbon 3D printer recognized as one of TIME's Best Inventions of 2022, featuring multi-material printing and a touchscreen interface.

Bambu Lab X1 Carbon 3D printer recognized as one of TIME's Best Inventions of 2022, featuring multi-material printing and a touchscreen interface.

中端主力系列:P1系列採用X1系列驗證過的結構和控制系統,提供高性價比的高速多色打印體驗。

入門級系列:A1和A1 Mini針對新手用戶,強調易用性和自動化功能。

Bambu Lab A1 Mini 3D printer with multi-filament system and CNET 2024 Editors' Choice Award.

Bambu Lab A1 Mini 3D printer with multi-filament system and CNET 2024 Editors' Choice Award.

創新突破產品:最新的H2D系列整合了3D打印、雷射雕刻和切割功能,開創了多功能一體機的新品類。

Bambu Lab H2D laser cutting and 3D printing combo machines showcasing advanced multi-material capabilities.

Bambu Lab H2D laser cutting and 3D printing combo machines showcasing advanced multi-material capabilities.

破壞性創新的實踐

拓竹科技的成功體現了典型的破壞性創新模式。通過將無人機技術移植到3D打印領域,拓竹首創了陀螺儀防震、激光雷達檢測等創新技術,使產品性能領先同行2-3代。

這種跨界技術融合不僅提升了產品性能,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迫使傳統廠商跟隨創新。

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

獨特的市場進入策略

與大多數3D打印企業不同,拓竹科技沒有選擇亞馬遜作為主要銷售平台,而是專注於建設獨立站,成為「3D打印出海行業中的一股清流」。

這一策略的優勢在於:

  • 避免了亞馬遜平台的激烈價格競爭
  • 建立了更直接的客戶關係
  • 獲得了更高的利潤率

社群生態系統建設

拓竹科技通過MakerWorld平台打造了活躍的創作者社群,提供豐富的3D模型資源和競賽活動。2024年,公司更推出了AI驅動的PrintMon Maker工具,降低了3D建模的門檻。

最新的商業許可會員制度允許創作者通過平台獲得收入,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

全球化營銷策略

拓竹科技採用了多元化的營銷策略,在YouTube、TikTok、Facebook等平台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

通過與垂直領域KOL合作,拓竹在#bambulab標籤下已累積超過3.2萬個作品,實現了廣泛的品牌曝光。

未來發展前景

技術發展方向

拓竹科技正在向更高端的工業級市場拓展,同時繼續推進消費級產品的技術創新。H2D系列的成功證明了多功能一體機的市場潛力,預計未來將推出更多跨界創新產品。

市場擴張機遇

隨著3D打印技術的普及,預計未來市場規模將實現十倍增長。拓竹科技的目標是讓每個家庭都能擁有自己的小型3D打印工作室,滿足個性化製造的需求。

挑戰與應對

儘管前景光明,拓竹科技也面臨著專利訴訟、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與Stratasys的專利爭議反映了行業內的競爭白熱化。

然而,拓竹科技憑藉其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有望在未來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結論

拓竹科技能夠在3D打印市場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其成功實踐了破壞性創新策略。通過技術跨界融合、產品差異化創新、獨特的市場策略和生態系統建設,拓竹不僅重新定義了3D打印機的標準,更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

Bambu Lab A1 3D printer with AMS multi-color filament system, winner of 2024 industry awards for innovation and quality.

Bambu Lab A1 3D printer with AMS multi-color filament system, winner of 2024 industry awards for innovation and quality.

在消費升級和個性化製造趨勢的推動下,拓竹科技的成功模式為其他科技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也預示著3D打印行業即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Vibe Coding:為什麼 Junior 更快上手?Senior 要如何追趕?

現象層面(市場觀察) 最近有篇文章討論 junior & senior 開發者在 AI 時代的角色轉變,非常熱門。 身為 Cympack 產品開發團隊 ,我們也一直關注這個議題,在閱讀這篇文章時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我們來說,這正好反映出 AI 正在改變開發生態,junior 借力 AI 快速成長、senior 則需要在 「架構思維」 與 「多 agent 協作」 中找到新定位,其中有些啟發(insight) 可以跟大家分享。 為什麼 Junior 更容易上手 vibe coding? 心智負擔低 → Junior 沒有太多傳統 code workflow 的框架包袱 敢於嘗鮮 → Gen Z / 年輕工程師天生習慣用 prompt-based 工具、跟 LLM 互動 少「優雅程式設計」的束縛 → 不太糾結「這樣寫會不會不夠優雅」,反而 embrace 快速迭代、快速出成果 反觀 Senior: 熟悉大型系統設計 有豐富的「工程正統流程」知識(架構設計、測試策略、效能優化、設計模式) 對 AI 生成 code 的品質 / 維護性通常比較保留 部分 10+ 年資深工程師,對 prompt engineering 沒那麼熟練,還在觀望 技能面(未來的關鍵能力) Vibe coding 本質上 = prompt engineering + AI co-pilot 管理能力 能力項目 誰目前比較有優勢? Prompt 撰寫 / AI 互動 Junior 較強(熟悉 chat-based 流程) 系統設計 / 架構把關 Senior 較強 AI 生成 code 驗證 / Bug 察覺能力 Senior 較強(能看出潛在問題) 快速疊代 / Hackathon 式開發 Junior 較強 長期維護性 / 穩定性 Senior 較強 總結 Junior 確實更快適應 vibe coding,並且更習慣以 「chat-based coding」 的工作流開發。 Senior 擁有驗證 AI 產物與系統設計的深度能力,但若不主動練習 vibe coding,長期會逐漸落後於新一波開發潮流。 就如同在 GAI 技術年會分享,希望帶給各位的感受, 『與 AI 協...

Vibe Coding 協作到自建 Dev Agent?從 Claude / Codex 到 OpenHands

過去一年,越來越多工程師開始 把 AI 真正帶進工作流程 。從一開始用 ChatGPT、Claude 來問語法問題,到後來很多人愛上 Cursor,直接在編輯器裡讓 AI 幫忙改 code、補 test case、甚至自動整理 PR。這樣的開發體驗,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寫程式的方式。 更現實的是,在很多企業內部、政府單位、或涉及機密資料的專案裡, 其實根本不能直接用 Cursor 或雲端 LLM 工具。   畢竟這些服務通常會把資料傳到雲端模型做處理,萬一專案裡有未公開的技術、敏感客戶資料,或是受限於法規 (像金融、醫療、政府標案) ,直接用雲端 AI 工具就會踩 紅線 。  因此,許多團隊反而更希望 「自己架一套 Dev Agent」 ,可以在內網執行,資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該整合的內部工具、該讀的私有 repo、該串的 CI/CD pipeline,全部客製化、安全可控。 這時候,像 OpenHands 這樣的開源 Dev Agent 框架就特別有價值。它的出發點不是單純的 AI 助手,而是讓你能夠打造出一個真的可以跑在自己環境裡、可以理解整個開發流程的 AI 工程師。從建置到部署,從 CLI 操作到瀏覽器查詢, 從多檔案編輯到自動測試,全部都能自己完成,甚至還能針對不同專案調整專屬的工作流。 對很多開始探索 AI 協作開發的團隊來說,這是一條 從 「AI 幫你寫一段程式」,走向「AI 幫你解決一整個任務」 的進化路徑。而且,還是在可控、可自定義、安全的環境裡完成的。 🧩 主要概述 OpenHands 是由 All‑Hands AI 開發的開源「軟體開發代理人平台」,能模仿人類工程師從建立程式、修改程式碼、執行指令,到瀏覽網頁、呼叫 API……等一整套開發流程 它提供雲端(OpenHands Cloud)與本地 Docker 運行版本,用戶能配置 LLM(如 Claude、OpenAI、Gemini…) 📚 核心特性與怎麼使用 代理人的工具能力 支援代碼編輯、命令行、執行環境、網頁瀏覽、API 呼叫—接近人類開發者完整技能。其中 OpenHands Cloud 版本提供 $50 試用額度讓大家方便使用,又或者如果自己本機有 docker 的話,可以自己Local 版本透過 Docker 自架環境。 ...

RAG 和 Prompt 原理超簡單解說!想知道 AI 怎麼找答案看這篇

這篇文章是給對於你已經開始使用所謂的 ChatGPT / Claude / Gemini 之類的 AI 服務,甚至是 Siri (嘿丟,他也是一種 AI 應用服務喔) 簡單來說是非 技術人員, PM,小白,想要趕快惡補的人 ,直接花十分鐘可以看完的一篇科普業配文章。 或者是概念僅止於,AI 這東西會幻想,會有誤差,會對於生活有些幫助但沒有幫助的人們,做個簡單又不是太簡單的介紹,希望用一個非常入門的方式讓你們有個了解。 當然,這篇文章目的很簡單, 就是引流 ,如果你身邊有已經對於 Web 技術開發的人員,歡迎報名分享給他,年末出國不如學一技在身,參加今年我們舉辦最後一場 RAG 實作工作坊,報名連結 , https://exma.kktix.cc/events/ai-for-dev-course-rag-2 注意: 接下來每個大段落結束都會有一段工商導入,但文章絕對精彩,請注意! 為了讓各位容易想像,我們將整個世界的資訊,先濃縮到這本『西遊記』的世界觀當中,我們整個世界都在這個 『西遊記』 ,而 大型語言模型 我們用 『書精靈』 來描述。 PS. 我們先預設各位,應該都有聽過,西遊記!如果沒有聽過西遊記的,請右轉出去,謝謝! 先來談談向量 在《西遊記》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把 向量想像成一種「內容座標」 ,讓系統知道每個角色、場景、法術等的 「位置」和「距離」 。向量幫助語言模型知道不同內容之間的關聯程度。 向量就像內容的「距離」和「位置」 比方說,唐三藏的 「位置」(向量)會接近「佛經」和「取經」 的概念,因為他一路上都是為了取經而前進。孫悟空的 向量位置則會更靠近「金箍棒」和「七十二變」 這些概念,因為這些是他的特徵。 相似內容靠得更近:像「佛經」和「取經」會靠近唐三藏的向量,因為它們彼此有很強的關聯。 相差較大內容會離得較遠:像「取經」和「妖怪」「妖怪的寶藏」就距離比較遠,因為妖怪的寶藏和取經的目標關聯性不大。 是誰決定的這些位置? 簡單來說,這些位置和關係是模型自己學出來的。語言模型會閱讀大量的資料和這世界觀的資訊,觀察哪些詞語經常一起出現,根據「共同出現的頻率」來決定它們的關係,並且自動生成向量。例如: 如果模型看到 「唐三藏」 總是和 「取經」 一起出現,它就會讓「唐三藏」的向量靠近「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