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只是一段自己對自己對的對談,稍微記錄一下感覺, 很難確切的來說知道了什麼,但多少透過與 AI 協作紀錄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
一位 IT 專業人士,到轉型為產品技術管理,公司技術長,執行長或者管理者。不論規模大小,相信各位在這條路不只是憑運氣,也不是靠職能上的奇蹟,而是長期的累積、影響力的擴展,以及願意不斷學習與成長的結果。
當年資愈深,愈能理解企業運作的全貌:產品、流程、文化、客戶、政治——這些都不再只是「部門」的事情,而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以及許多的一間扛起,有的時候這很隱晦,但也是很直覺,不是需要想太多的事情。
IT 的角色,很容易接觸各種領域:營運、財務、行銷、供應鏈。這樣的歷練,不僅培養了全局觀,也累積了跨部門的信任與影響力。
而真正讓人從技術專家轉向領導者的關鍵,是願意承擔責任。
從只關心技術能量,專案交付,逐步轉為思考損益(P&L),去理解每個決策背後的營收與成本。
這過程不容易,要時刻不斷提醒自己,這過程裡需要不斷挑戰自己,把熟悉的事放下,去擁抱那些一開始看不懂、也不確定能不能做好的領域。
很多人會說,IT 人不懂商業;但事實上,技術思維若能與商業敏感度結合,反而能帶來更深的策略視野。尤其在以科技為驅動的時代,懂技術的 CEO 更能看清平台、風險與未來。
不過,走這條路的難度,在於心態的調整,我也持續在學習中。
學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渺小。以前總覺得一切都能掌控,但當層次越高、責任越重,就越能體會「能做的其實很有限」。許多時候,我們陷在自己的慣性思考裡,看似掌握,其實被框架困住。
在這過程中,能夠遇到說真話的人,『那些不迎合、不迴避、願意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的人——都是珍貴的貴人。』因為正是他們,讓你看見盲點,學會承擔,學會放下。
這條路不只是升遷的軌跡,而是一段修煉。學會放下掌控、學會面對真實、學會信任團隊,也學會在不確定中繼續前進。
我自己也還在摸索,在這條路上,學習、看見、承擔、放下、再學習。 目標不是為了成為某個職稱,而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清楚地建立起一個又一個屬於自己的代表作,面對自己、面對他人,和找到自己的天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