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文章了, 2021 開始動動筆, BUGU HOUSE 小書坊,經營也大概進入三年多的時間,從默默無聞,到稍稍有些小名聲,雖然感覺開心,但背後的推手是我老婆 Amy ,一位被法務耽誤的幼兒教育家。
這幾年來說,受益最大的應該就是自己的大兒子 - 77
現在正進入四歲豬狗嫌狀態中,跟著經歷許多課程,也跑過許多地方,短距離的從桃園到中壢,桃園到台北,甚至從桃園跑到台中體驗各種不同老師的課程,瞭解各種教學方式。
透過 BUGU HOUSE 小書坊 的成立,我們也可以透過書坊的名義邀請到許多知名的講師進行授課,也藉由這個機會邀請許多老師進行育兒經驗分享,從中瞭解到『蒙特梭利』,『卅提爾』,『說故事的方式』,『聲音的魔法』,『發音特點』,『教具的使用』來瞭解到老師如何透過這些手法與小孩進行互動。
對於自己來說,稍稍微能夠用肉眼和參與過程的感受,比較出來老師經驗的差異,也因為自己有些台上經驗,也稍稍為能夠瞭解老師背後的經驗以及對於每次課程的準備。
親子的大餅
對於很多人來說,親子是塊很大的市場,但對於『親子共讀』,『親子課程』來說,是,也不是。
是!
的確少子化,大家對於孩子的教養明顯的提升了,也對於幼兒需要透過玩樂上課這件事情,而不是讓自己的小孩每天在家爬著牆壁,舔著地板,望向天花板,吃飯時對著平版。
大家更願意帶孩子出去走走,帶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參與不同的課程,體驗不同的樂趣。
但是有個很大得問題,孩子的不確定性。
孩子對於陌生環境與陌生老師的反應,其實比大人還要強烈許多,對於每個週末才有一次上課機會的孩子來說,每次都是陌生的挑戰,對於適應力的極限比賽。
每每看到小孩在地上爬,頭並沒有對著老師,就被強制轉正的孩子,我都想跟那位家長說『他雖然看似沒有在聽,但實際上都在吸收』。
對,孩子的五感和記憶,比你想像中的強,大家會用『我自己覺得』『我認為上課應該 ...』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但實際上,孩子更需要透過轉移自己注意力,來適應整個陌生的環境,來表達自己的恐懼與無奈,只有透過這些方式,才能開始逐步進入到課程中,況且每個孩子成長的速度不同,有的害怕顏料,有的對於觸覺敏感,有的害怕大聲 ... 每個孩子敏感的狀況不同,可能直到三四歲以上才會趨向穩定。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親子課程,其實都會建議兩三歲以後才開始上,但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六個月就可以開始體驗,而且效果卓越,如果可以的話,自己開間親子空間會更好(推坑)
也不是!
親子課程另外一個非常大得問題,『區域性!』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每個星期如此閒情逸致,走,我們每個星期去台北上課,這很難,就算有,也是少數,少數中的少數,各位知道少數代表什麼嗎?
代表『貴』
價格是固定的,分母變少,表示價格提升,那就永遠不會便宜。
因此好的親子課程就是這麼貴,他就是稀缺,真正好的老師,永遠不怕沒有人!需要得到好的教育條件,就是需要跑地點,孟母三遷不是沒有道理,為了孩子教育奔走天崖,雖然無法得知投資報酬率,但看看人家孩子兩三歲會游泳跑步樂高積木,你家還在傻呼呼流口水,此時就算不比較,心中也會對於自己的孩子多少有些愧疚。
但是愧疚又能如何,地屬偏遠就是如此,無法長期上課。
區域性就是如此而生,畢竟能付的起錢的區域也大多集中在都會區域,但就是貴,就是遠,對於偏遠地區且無法有交通能力的孩子,永遠只能跟你說『抱歉』
這教育的階級複製,就是如此的運行中,沒有中斷過,你只能看著上面那群人講屁話,孩子等你長大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記得要更努力更努力更千百倍的,一旦機會的來臨,打爆那上面人的牙,讓他們無法再講大話!
必須跟這群孩子說,『也許能做,但還是無法做得太多,抱歉,我幫不了你們太多,抱歉!』
也因此從數據上他是一塊大餅,但如果切開區域性,菁英制之後,其實能夠真的參與親子課程的孩子,是少數中的少數。
以舉例來說,大部分的孩子能夠買到戰鬥陀螺(有一部份還只能買大陸版),但能夠接受專業戰鬥陀螺訓練課程的孩子,就是少數中的少數,而這就是現實。
最棒的親子教育
大家都期待有一位神奇的老師,可以有一個神奇的教學,瞬間讓孩子經過一堂課之後就變成知書達禮,會自動收樂高玩具的孩子,但偏偏這樣的教法永遠不存在。
沒有一套教法,沒有一套系統,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便是在教不知道怎麼帶孩子的家長,小孩如何投入到情境中,如何融入到環境中,老師就是在教你怎麼帶孩子。
課程的結束,才是課程的開始。
課程之後,更需要家長長期的支持,家裡自己帶,父母自己拿起一本書,緩緩的念個十分鐘給自己的孩子,每天,專心的陪伴自己的孩子,放下手機,關掉螢幕,好好的,細細的念幾本書給孩子,帶著孩子折個紙飛機,帶著孩子畫個三角飯團,雖然醜,雖然斗,有太多可以吐嘈的樣子,但那就是這年紀應該有的樣子,那就是自己孩子的樣子。
帶著他們緩緩的進行自我需求的描述,這才是最棒的教育。
最棒的教育,是『課之後的家裡』
有多久沒有陪孩子念一本書呢?
有多久放下手邊訊息,陪孩子玩個樂高積木呢?
有幾次,你能夠看著孩子東張西望,給予他們機會去認識新環境?
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給孩子機會,再給他多幾次機會
不過就是個課程,多點耐心,多點下次!真的當下不適合,也許過個半年,一年,又是可以再度嘗試的時間。
你會變,孩子也會,他的成長遠比你想像多更多。
最後的補充
我必須說,我們也是特別的特別的一群,一週有三到五天有機會可以帶著孩子接受不同老師的課程,從繪本閱讀,繪畫,武術,律動到 STEAM 的所有所有可以想的到的,想不到的課程。
也必須說,因為機緣,也才能夠帶著孩子上課,看著孩子上課,顧著孩子上課,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很不簡單。
感謝所有願意給予機會的人,感謝你們,感謝一切的一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