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 - 2019 LINE DEV DAY 技術發展

從 2016 年 LINE 開始舉辦 DEV Day 活動至今,已經進入到第四個年頭,每一年都有不同的重頭戲,也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 LINE 這樣亞洲公司在亞洲地區打造出屬於亞太地區專屬於自己品牌的技術形象。

簡易年度記錄

2016 年,LINE 發表了 Chatbot 以及 Open 技術的策略,從那時候開始發表了 armeria 開源技術框架,持續發展至今。
同時當年每個會眾可以拿到一組 LINE Beacon 官方版本,開始了初步 IoT 的佈局。
2017 年,發表了 Clova 項目,以及更多關於 Iot 相關的展示,關於物的連結上,以及對於 Data 上架構的展示,也算是開始進如 Messenge API 調整的一年。
2018 年,建立 LAE 制度,深度開始與開發者進行合作,進行 DevRel 相關,這年 FinTech 大戰開始,同時發表對於 AI 實現於應用上的展示,更值得一提的是 LIFF 的開發與發表。
2019 年,可以說是 AI 年,基本上所有的項目圍繞於 AI 打轉,秉持著原有架構,服務,產品多樣性之餘,已經在這幾年默默的深入到台灣的生活中,大家默默的用著 Chat, 看著 Line News, 用著 Line pay付款買貼圖等。
關於 LINE Dev Day 2019 有更多深入討論。

轉變

2019 年,對於自己來說,是個感覺很深的一年,彷彿經過了再次世代的更替。
從 2012 時所討論的 Cloud System, 當時的討論更多的是在於當地自建機房,還是直接使用雲端服務,從 AWS 服務獨大,到 GCP 深入開發者心中,Azure 當初最不被看好,居然真的擁抱 Open source 在 dotNet core 組合下打下一片天。
2015 年開始,雲端不再是口號,Data 才是王道,到處喊著使用 hadoop ,衝著分散式運算大資料量儲存分析,每個新創都是喊著 Cloud x Data 廝殺著。
2017 年進入 Iot 年代,物物都要聯網,事事都要上網,當時看似傻傻的連冰箱都要上網,到現在似乎已經變成顯學,甚至當年喊著 IPv4 即將用盡,到了 2019 這件事情居然成真。

2019 的新星 AI

LINE Dev Day 2019 從表象上幾乎看不出來新的亮點,沒有太過於全新的產品發表,更多的是著重在於 AI 的發表,和資安的發佈。
從這幾點上,回頭看 2016, 2017 年就已經為了 2019, 2020 結果而佈局,更多的資料,更深入人民的行為結合,更完整的資訊保護,隱私保障。
2017 年正式對外發佈的 Beacon 硬體及 API 的發表,到了現在 2019 有了更多項目的結合,以及 Clova Chip 與不同硬體項目的整合,更多嘗試性的應用,例如台北捷運, LINE NOW 等服務都是 Iot 的展示。
AI 發佈的亮點,從架構面來看反而是產品結構的累積,從開放的角度,擁抱開源的態度,到貼近使用者。
歷經多次資料儲存結構調整,系統優化,架構再次翻新,進而累積出可供 AI Team 參考的使用者回饋,才有辦法打造出真正貼近於實際商品層級的 AI 應用。
從表象上,我們看到的是談論著 AI,背後上是從 4 年前就累積下來的精華, 2019 年的 LINE Dev Day 至少從各種角度和年度累積來說,是玩真的。

AI 與人民生活的距離

很多人都會覺得 AI 離他很遠,可能對於之前的變更來說, Cloud / Data / Infar / 都會是一種很遠距離的感覺,之餘 AI ,他更是改變人們生活的結果。
從 LINE App 裡面的 Smart Channel,到 Line Shopping 裡面的推薦,關聯商品, Line Travel 的資訊給予, LINE Today 的新聞資訊提供,裡面涵蓋著許多 AI 的演算過程,讓結果越來越貼近使用者偏好,讓使用者的黏着度提升。
技術,從某個角度來看就像是空氣,看似很簡單的改變,實際上經過很多不簡單的過程。
當技術存在於生活中,生活就充滿著便利,當它越是便利的時候,人們與技術就越難以分離。

AI Next?

如同當時 Data 與 Application 如何進行整合計畫,在 AI 演算法如火如荼發表的年代,那下一步應該就是 AI 如何與應用工程結合,讓應用的展現更適用於客戶心中。
明年可以預期的會是 AI & Application ,算法與應用落地的一年,會有更多應用及服務的發表,以前難以使用,難以瞭解的計算情境會更為清晰,很多資料與計算變動當中的產業,會越來越有清晰的輪廓,讓開發者有更多新領域的嘗試,再次透過『站在巨人的肩膀』觀看這個世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AG 和 Prompt 原理超簡單解說!想知道 AI 怎麼找答案看這篇

這篇文章是給對於你已經開始使用所謂的 ChatGPT / Claude / Gemini 之類的 AI 服務,甚至是 Siri (嘿丟,他也是一種 AI 應用服務喔) 簡單來說是非 技術人員, PM,小白,想要趕快惡補的人 ,直接花十分鐘可以看完的一篇科普業配文章。 或者是概念僅止於,AI 這東西會幻想,會有誤差,會對於生活有些幫助但沒有幫助的人們,做個簡單又不是太簡單的介紹,希望用一個非常入門的方式讓你們有個了解。 當然,這篇文章目的很簡單, 就是引流 ,如果你身邊有已經對於 Web 技術開發的人員,歡迎報名分享給他,年末出國不如學一技在身,參加今年我們舉辦最後一場 RAG 實作工作坊,報名連結 , https://exma.kktix.cc/events/ai-for-dev-course-rag-2 注意: 接下來每個大段落結束都會有一段工商導入,但文章絕對精彩,請注意! 為了讓各位容易想像,我們將整個世界的資訊,先濃縮到這本『西遊記』的世界觀當中,我們整個世界都在這個 『西遊記』 ,而 大型語言模型 我們用 『書精靈』 來描述。 PS. 我們先預設各位,應該都有聽過,西遊記!如果沒有聽過西遊記的,請右轉出去,謝謝! 先來談談向量 在《西遊記》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把 向量想像成一種「內容座標」 ,讓系統知道每個角色、場景、法術等的 「位置」和「距離」 。向量幫助語言模型知道不同內容之間的關聯程度。 向量就像內容的「距離」和「位置」 比方說,唐三藏的 「位置」(向量)會接近「佛經」和「取經」 的概念,因為他一路上都是為了取經而前進。孫悟空的 向量位置則會更靠近「金箍棒」和「七十二變」 這些概念,因為這些是他的特徵。 相似內容靠得更近:像「佛經」和「取經」會靠近唐三藏的向量,因為它們彼此有很強的關聯。 相差較大內容會離得較遠:像「取經」和「妖怪」「妖怪的寶藏」就距離比較遠,因為妖怪的寶藏和取經的目標關聯性不大。 是誰決定的這些位置? 簡單來說,這些位置和關係是模型自己學出來的。語言模型會閱讀大量的資料和這世界觀的資訊,觀察哪些詞語經常一起出現,根據「共同出現的頻率」來決定它們的關係,並且自動生成向量。例如: 如果模型看到 「唐三藏」 總是和 「取經」 一起出現,它就會讓「唐三藏」的向量靠近「取經」。 ...

npm 還可以看影片,沒想到真的有人這麼做

 還真的有人做這件事情, 庆余年2剛上線,有一位小哥竟然利用 npm 包的機制,將整套高清視頻都搬上來了。 https://x.com/fengmk2/status/1791498406923215020 圖片來源, https://x.com/fengmk2/status/1791498406923215020/photo/1 此 Package 出處 https://www.npmjs.com/package/lyq2?activeTab=versions 截圖留念, 機制說明 NPM(Node Package Manager)是一個流行的 JavaScript 軟件包管理器,用於管理和分發 Node.js 應用的依賴。它允許開發者將自己的代碼打包成「包」,並上傳到 NPM 的公共註冊表,供其他開發者下載和使用。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創建 NPM 包 :開發者將自己的代碼和相關文件打包成一個 NPM 包。 上傳到註冊表 :將包上傳到 NPM 的公共註冊表。 下載和使用 :其他開發者可以通過 NPM 命令行工具下載並安裝這些包。 這位小哥利用這一機制,可能是通過將整套高清視頻文件打包成 NPM 包並上傳到公共註冊表。其他人只需通過簡單的 NPM 命令即可下載這些視頻文件。 影響 版權問題 :這種行為涉及明顯的版權侵犯。高清視頻通常受到版權保護,未經授權的分發和下載都是非法的。 NPM 註冊表的可靠性 :這類內容的出現可能會損害 NPM 註冊表的可靠性和聲譽。NPM 註冊表是開發者分享和使用代碼的重要平台,如果充斥著這些不合法的內容,會影響其公信力。 潛在的安全風險 :將視頻文件偽裝成 NPM 包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下載這些包的用戶可能會無意中下載到惡意軟件或其他有害內容。 技術濫用 :這一行為展示了技術的濫用,原本為了方便開發者分享和使用代碼的機制,被用來分發非法內容,會對整個開發者社區造成負面影響。 歡迎留言給我,讓我們得到更多討論,一起回饋更多可能。 如果對於技術架構或者技術開發有相關需要顧問教育訓練服務或專案開發,聯絡方式如下,或者是與皇漢科技 EXMA-Square 進行聯繫。 FB: https://www.facebook.com/clonncd/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lonncd 熱血漢誌:...

2024 推薦關注的 JavaScript 知識

以 js 整體發展來看,目前自己最看好的發展是在於兩個面向,一個部分是 Storybook ,一個部分是 Web container ,為何會是這兩個部分,這邊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見解。 Storybook Storybook, 如果有用過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屬於前端的展示,可以從 UI 的結構,到 parameter 的傳入,以及 component 如何使用的方式細節呈現等完全呈現。 AI 的到來,加上 Storybook 的呈現,可以讓新發展,或者更新版本的 UI Component 不再是孤兒,很快的 AI 可以學習如何使用新的 Component, 且在同時可以讀取 UI 畫面(Vision) 的狀態下進行識別 UI 在呈現上可以使用的方式。 同時也可以直接了解整體程式碼在使用上可以有怎麼樣參數傳入的方式,甚至是,你只要發展出一套 react 的版本,透過 AI 可以直接透過 Storybook 的版本,直接用最典型的狀態(但不一定效果最佳)轉換成 Vue, 或者 Villina JS 的版本。 這對於開發者,是一個多大的福音,Do Once, Call Everywhere. Web Container Web Container, 正所謂,Container 之下無蟒夫,容器化不只是能夠跑在後端,現在也能夠跑在前端,加速了整體的部署,同時也加速了以往的 SSR 的限制,以往很多時候『it works on my pc』的窘境將不再復見,你的瀏覽器將是我的雲端,You are the edge of mine, 聽起來有多浪漫,光靠這招就是一個歡呼! 完全就是一個端到端,環境的問題接下來將再不是一個問題,以往會有的 Node.js 的問題,接下來都可以在 Web Container 裡面排除掉,直接快速的進行部署實現,同時執行出應用端應該有的樣子。 當然瀏覽器支援度會是一個問題,不過我相信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相信在座的各位,最多的就是時間! 等吧! JSDC 2024  JavaScript Developer 年度盛會,線上展開。 這次講師要講什麼,就是要講這些有的沒的,還不來聽嗎? 聽懂幾個關鍵字,開心學會一輩子! JSDC 2024 網站: https://2024.jsdc.tw/ JSDC 2024 售票連結: https://ww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