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解釋] uuid 與 guid 的差異

uuid 與 guid 的差異

很多人都有使用過 MySQL 的 number auto increment, 可是實際使用之後就會發現,很快的數字會不夠使用,而且這個 id 是很容易被猜測出來連續性。

因此就開始進行了解,看到了 uuid 這個名詞,進而下去查詢發現 guid 的另外這個名詞,感覺上這兩個名詞似乎是有些什麼特殊關連。

這篇文章就小小記錄一下自己的查詢心得。


guid & uuid


直接到 wiki 上面尋找我們需要的答案,開宗明義就很明確的提到 guid 和 uuid 之間的差異。

A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 (GUID, /ˈɡwɪd/or /ˈɡuːɪd/) is a unique reference number used as an identifier in computer software. The term GUID typically refers to various implementations of the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UUID) standard

在 wiki 上面有提到 guid 是屬於 uuid 的一種變形,主要目的還是用來識別以及作為唯一識別使用。

所以在實作上是包含基本的 uuid 模式,再加上自己獨有的某些使用方法,另外在 wiki 裡面也提到,guid 是微軟所提出的標準,會用於 Windows, ActiveX 等應用中。

uuid


uuid 主要提出的組織為 OSF 開源軟體組織,及 DCE,主要的規範以及實作方式,全部有記錄於 RFC 4122,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看。

uuid 的應用其實已經很廣泛,目前大家電腦中的 MAC address 就是一個很典型的 uuid 格式,主要型態為,8-4-4-4-12 總字串數為 36 字串長度,前面是採用 16 進位方式產生,最後面兩個串數字為序列式的 byte 字元。

550e8400-e29b-41d4-a716-446655440000

uuid 實作及變形


在 uuid 的規範中,也提出了幾種不同變形,
  • Version 1 (MAC address)
  • Version 2 (DCE Security)
  • Version 3 (MD5 hash)
  • Version 4 (random)
  • Version 5 (SHA-1 hash)
目前許多語言及 OS 都已經有實作這以上幾個類型的方法,也已經應用在大家的基礎運作中。

uuid 的碰撞機率


基本上 uuid 碰撞機率還是有可能會發生,他的機率在 wiki 裡面也有提到,大約比中樂透的機率還低,原文如下,

the annual risk of someone being hit by a meteorite is estimated to be one chance in 17 billion

大概就是每週期的產生會發生碰撞的機率大概是 170 億分之一的機會會發生,因此大家可以安心服用。

使用方法


在不同語言裡面有不同使用方法,以及實作方式,在 node.js 裡面,可以直接採用 node-uuid 這個模組,他也支援前端 pure javascript 直接使用。

使用方法如下,

node.js

var uuid = require('node-uuid');

// Generate a v1 (time-based) id
uuid.v1(); // -> '6c84fb90-12c4-11e1-840d-7b25c5ee775a'

// Generate a v4 (random) id
uuid.v4(); // -> '110ec58a-a0f2-4ac4-8393-c866d813b8d1'

JavaScript

前端記得要載入 uuid library,

<script src="uuid.js"></script>

程式碼如下,

var uuid = require('node-uuid');

// Generate a v1 (time-based) id
uuid.v1(); // -> '6c84fb90-12c4-11e1-840d-7b25c5ee775a'

// Generate a v4 (random) id
uuid.v4(); // -> '110ec58a-a0f2-4ac4-8393-c866d813b8d1'

後記


對於一般使用來說 id 的識別其實大家都不會太在意這個部分,剛開始使用也都會直接使用 id, auto increment 作為初始值,可是到了後期,卻會因為這段時間的省功夫,卻帶來許多後遺症。

uuid 的確可以幫忙省下不少功夫,其實 MySQL 裡面也提供了 uuid 的建置, CouchDB 也有採用同樣機制, MongoDB 也採用類似 uuid 的變形,都是屬於可以參考的良好範例。

以上資料參考集結許多網路文章,加上自己的心得,也許某些地方有錯誤,還請大家多多指教討論。

參考連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pm 還可以看影片,沒想到真的有人這麼做

 還真的有人做這件事情, 庆余年2剛上線,有一位小哥竟然利用 npm 包的機制,將整套高清視頻都搬上來了。 https://x.com/fengmk2/status/1791498406923215020 圖片來源, https://x.com/fengmk2/status/1791498406923215020/photo/1 此 Package 出處 https://www.npmjs.com/package/lyq2?activeTab=versions 截圖留念, 機制說明 NPM(Node Package Manager)是一個流行的 JavaScript 軟件包管理器,用於管理和分發 Node.js 應用的依賴。它允許開發者將自己的代碼打包成「包」,並上傳到 NPM 的公共註冊表,供其他開發者下載和使用。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創建 NPM 包 :開發者將自己的代碼和相關文件打包成一個 NPM 包。 上傳到註冊表 :將包上傳到 NPM 的公共註冊表。 下載和使用 :其他開發者可以通過 NPM 命令行工具下載並安裝這些包。 這位小哥利用這一機制,可能是通過將整套高清視頻文件打包成 NPM 包並上傳到公共註冊表。其他人只需通過簡單的 NPM 命令即可下載這些視頻文件。 影響 版權問題 :這種行為涉及明顯的版權侵犯。高清視頻通常受到版權保護,未經授權的分發和下載都是非法的。 NPM 註冊表的可靠性 :這類內容的出現可能會損害 NPM 註冊表的可靠性和聲譽。NPM 註冊表是開發者分享和使用代碼的重要平台,如果充斥著這些不合法的內容,會影響其公信力。 潛在的安全風險 :將視頻文件偽裝成 NPM 包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下載這些包的用戶可能會無意中下載到惡意軟件或其他有害內容。 技術濫用 :這一行為展示了技術的濫用,原本為了方便開發者分享和使用代碼的機制,被用來分發非法內容,會對整個開發者社區造成負面影響。 歡迎留言給我,讓我們得到更多討論,一起回饋更多可能。 如果對於技術架構或者技術開發有相關需要顧問教育訓練服務或專案開發,聯絡方式如下,或者是與皇漢科技 EXMA-Square 進行聯繫。 FB: https://www.facebook.com/clonncd/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lonncd 熱血漢誌: htt

Redis 已經不再免費了嗎?Redis is no longer free software ?

  根據Redis Source Available License 2.0 (RSALv2)的條款,這份授權協議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使用、複製、分發、使其可用、以及創建衍生作品的自由,但這些自由受到特定限制,特別是關於將軟體功能作為服務提供給第三方或分發軟體的方式,這可能限制了軟體的自由共享和再分發。 根據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和開源倡議組織(Open Source Initiative, OSI)定義的自由軟體和開源軟體的標準,一個軟體要被認為是“自由軟體”或“開源軟體”,它需要允許用戶在任何目的下運行軟體、研究和修改軟體、以及自由地重新分發複製品,有時還包括創建和分發衍生作品的自由。 RSALv2設置了一些重要的使用和分發限制,特別是關於禁止將軟體或其修改版本作為服務提供給第三方的限制,這可能不符合FSF和OSI對自由軟體或開源軟體的定義。這些限制主要是為了保護Redis Ltd.的商業利益,同時允許使用者在某些條件下使用和修改軟體。 因此,雖然RSALv2提供了一些使用和修改軟體的自由,但它由於上述限制,可能不會被廣泛認定為符合“自由軟體”或“開源軟體”的嚴格定義。它更像是一種介於傳統封閉源代碼軟體和開放源碼軟體之間的“源可用”授權模式。 主觀想法 怎麼開源的狀態下還是需要商業利益的支持,只有在商業模式下才能走得長久,這段協議會影響到的基本上三大公有雲 Azure / AWS / Google Cloud Platform 絕對首當其衝,但如果以服務提供商的角色,能夠跟這樣的開源坐下來好好談談,也許這樣的 Agreement 可能對於 Redis 後續的生態發展才會是好的方式? 就讓我們持續看下去! Ref: https://lwn.net/Articles/966133/ https://redis.com/blog/redis-adopts-dual-source-available-licensing/ https://redis.com/legal/rsalv2-agreement/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全世界都在倡導轉職成為工程師,似乎轉職成為工程師就成為職場的救贖,真的是如此嗎?讓老衲來杠給各位聽。 最近有位好久不見的小朋友,是 2000 年出生的小蔡,對於即將面臨到面對職場的挑戰開始關心起技術,他開始尋找比較適合自己的領域,同時也開始在思考到底為了接下來的就職小蔡該如何準備。 詢問我說是不是可以考慮軟體開發工程師這條路線 對於他的詢問,反而引起我的注意, 這讓我開始思考並映射於最近招募的經驗,軟體開發此領域是不是對於每個人都是可以擔任的職啀,這邊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全民工程師這件事情 在全球景氣低迷的狀況下,的確特別在這一年大家會很有感覺萬物齊漲,薪水不漲,薪資就是一直停滯不前。 很多時候,在不同的領域中,會發現整個薪資就算是擔任了管理職務主管你也會面臨到薪資的強大屏障在自己面前。 這個時候, 軟體工程師年薪百萬口號 似乎就成了一種救贖。 好像成為了工程師就可以達到年薪百萬,在家輕鬆工作,不用打卡也不用受到風吹雨淋,隨時想工作就可以工作,每個月又有固定薪水入帳,感受到類財富自由,人生的美好。 如果能夠爭取到跨國公司的職位,這份薪水有可能還可以上看每個月十多萬以上,甚至是往上也是極度有可能的事情,人生美好層次又再度提高了起來。 但這件事情是真的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嗎? 還是這就是另外一種性存者偏差呢? 亦或者這些人其實是金字塔頂端的小眾? 每份履歷都像是同一種履歷 最近在最近幾年在面試工程師的時候特別會看到許多轉職者,一開始履歷裡面看到相關的作品一開始會覺得十分的驚艷, Wow, 現在的新手就可以做到如此精美的畫面,這些畫面是我當初用 Bootstrap 也做不出來的東西,許多的互動體驗好的一個不行,做出來的頁面配色和對齊也是極致。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多看了幾封履歷之後,就會發現在各大技術養成學院出來的學生履歷成果內容如出一轍,在面試的過程中也會詢問許多關於框架的底層概念,和比較技術觀念的時候,甚至是許多框架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很多面試者會 一問三不知 ,透過許多引導,但殘酷的是連關鍵字是什麼都也無法推敲出來,更不用說在小組裡面到底怎麼樣合作,許多不同線上產品的比較,使用者流程,使用者後面的互動邏輯等,幾乎是風吹一片倒,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