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院大庭靜坐,最漫長的一夜實況記錄


行政院大庭靜坐,最漫長的一夜實況記錄



在行政院大庭靜坐的那夜,是我最漫長的一夜,也是最無力的一夜,但是那夜的所有一切,政府必須付出責任,馬英九,江宜樺做出抉擇的兩人,需要負上全責。

夜,是有史以來最漫長的一夜。

抗爭的這幾日,原本以為我會繼續看到民主的滋長,和平主義的茁壯。上班前,騎車前往青島東路抗議場地,實際側面記錄這些人群,停下車子,進入青島東路後,印入眼簾,完全傻眼,居然看到一群人們,將一包一包的垃圾,分類整理,將自己在抗爭,集結所製造的垃圾,分類出來,裝成不同袋子,再打包讓清潔人員方便收拾,更親眼看見他們向清潔人員致意,表達感謝。

接著往內部走去,是看到更多井然有序的人們坐在地上,分群的讓開通道,聽著在立法院廣場前,那些前人的經驗分享,那些老師的教課精神,實際用現場的例子,告訴傾聽的人們,什麼是民主法治,台灣這民主時代的抗爭,暴力,流血,黑暗,直到現在大家能夠享受的自由,灑脫。

那一刻,我微微的笑了。笑的是,這群抗爭者,就像是我所認識最親近的朋友,這群人的努力,有點傻,但是又有點可愛。這群老師教授,原本在課堂裡嚴肅的教授,真正達到身體力行,用實際的例子告訴教導學生,什麼叫做『民主法治』。

媒體愚弄報導

當然抗爭就是有所訴求,但是從電視媒體上,所報導的與我所到現場看到的,簡直是天差地遠的距離,電視新聞媒體控訴著這些抗爭者是『暴民』,是攻擊警察,是毫無法治,毫無規範的暴民,這與我所親眼看到的實況,完全與實況相反。

我的內心開始矛盾,有種說不出的糾結,對於媒體的報導,以及自己親眼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完全不符合。我開始沉思,思考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而開始去了解為什麼之前大家要開始『反旺中』,『NCC 專制獨裁』等議題,這一夜我沒睡,試著利用這晚惡補,深入了解,整理之前沒有參與過的電視,平面,廣播媒體歷史之旅。

最長的一夜


我原本以為在星期日,會平靜的落幕,攻占立法院會變成另外一次無言的抗爭,畢竟馬英九的對談中沒有任何扭轉的餘地,江宜樺也支持馬英九作法,甚至王金平也無動於衷,反對黨在這個時候,似乎輸給了抗爭的群眾,輸給了這些小我十歲的學生們。

直到晚上發生『攻占行政院』,這個地點與立法院不同,當看到新聞現場報導,在行動規劃上,替這些學生捏了一把冷汗,同時也開始有自覺,今天可能會有事情發生,我的腦袋裡一直轉出,今天晚上勢必會有事情發生。

晚上看著電視媒體報導,對照著 g0v 立法院現場轉播,以及 g0v 機動轉播,我真的憤怒了,徹底的對這個假媒體憤怒了,這個時候繼續抹黑,使用剪接手法矇騙無知的民眾,對照著那一刀未剪現場直播的影像,我真的覺得應該立即出動,這一夜可能不會如此平靜。

在這晚,當時的行政院已經被學生佔領,當時抗議族群正在號召更多夥伴進入支援聲勢,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少了群眾,力量就會分散,當時我其實是沒有勇氣前往的,TonyQ 卻一馬當先往裡面走去,看著他前往,也激起我莫名的信心一同前進。

傍晚半夜,在群眾中我們手勾著手,靜坐在行政院的大庭,這裡理應屬於人民可進入,走動的區域,心想就算撤離,頂多就是歸勸退離,應該沒有不會有太多動作,但是這個夜並不平靜。



陪伴著在抗議人群中,其實我沒有任何正反服貿的意見,有的只是應該挺身而出,讓馬英九及政府知道人民的怒火,利用自己的記錄讓更多人看到真實一面的呈現,但是周圍的警察漸漸包圍,雖然人群眾多,但是阻擋處卻一直傳來警察攻打人民的聲音,眼睜睜看著警察高舉木棒往人民身上追打,硬死裡的往外拖走,這副景象著實讓我震懾,我所認知的警察,真的觸動了他的警棍,往這些肉體抵抗的學生上追打,叫醒我的是廣播喇叭傳來的聲音,請在行政院側邊的人群,快速撤退,退回到行政院口中央。

當時約半夜兩點多,退回到行政院中央,中央的情況好些,雖然兩邊都有警察包夾,但是在中庭裡,是更多群眾團結一起,試想行政院的中央,警察應該也沒有理由繼續使用武力驅趕人民,政府應該不會做到這麼絕路,將抗議者撲殺殆盡。

就這麼一路支撐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這無疑對我來說是個漫長的夜晚,生平第一次這麼希望趕快天亮,結束著可怕的惡夢,我的內心開始軟弱,我開始徬徨,對於自己身處在此地,我開始質疑自己,如果什麼都不管,待在家裡睡覺,天亮之後就裝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那不是很好嗎?何必讓自己淪落到如此狼狽的地步!

直到我看到 Facebook 上面有人發文,新聞的字幕是顯示『使用警力驅趕暴民』,這真的讓我怒了,『暴民』,這些人真的是你口中的暴民?我所看到的是平和抗爭,我所看到的是團結一心,我所看到的是秩序及有耐心的年輕希望,卻讓媒體冠上『暴民』二字,雖然持續焦急,徬徨,但是我更加堅定,應該要記錄下自己所看到一切,發佈文字訊息在 Facebook 上,希望透過現場的影像文字轉播,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實況,讓更多人了解『腐敗的媒體』做了哪些矇騙世人的言語,拙劣的影像剪接手段。

如果這個晚上是漫長的一夜,那這一個小時,肯定是煎熬的一小時,就在凌晨四點到五點之間,親眼看到兩側警方慢慢群結包圍,不時使用盾牌向人民進攻,向手無吋鐵的人民逼近,向這些希望和平對談的人民不斷示威挑釁,甚至是直接將警盾側移,由後方警察開始揮動警棍,朝向人民毆打,看到的是不斷的受傷人民被攙扶,狼狽的快速搬移強制撤離,甚至是女性民眾都直接被男性警棍所攻擊毆打。



接著開始看到一台巨型車子由警察後方緩緩開出,原本以為這只是壯大聲勢的強力灑水車,結果在無預警的狀況下,警察朝著人民噴撒強力水柱,將人民沖開,毫無抵擋力量的人民,只能落荒而逃,隨著水勢停止,人民再度集結,一度盼望警察能夠停止灑水,因為這強力水柱是有可能造成學生,人民的身體直接性傷害,更何況是身上沒有任何防護的學生。

警方持續一意孤行,就好像上層官員已經有告知,不論使用任何手段務必除盡這些『暴民』,我手上除了真實記錄眼前的真相之外,我告訴自己『這些就是政府對於和平抗議人民給予的交代,而這些都會被政府及媒體所操弄,這就是表象民主的真實台灣實況』,台灣的人民成長了,可是政府還是停留在戒嚴時期,還是停留在威權時期。在行政院大庭的人們開始慘叫。

當下我真的無法置信自己的眼睛,因為這些警察居然直接使用水柱衝擊在『行政院』招牌這個屋簷底下的人民,人們尖叫,人們被沖離,人們開始驚慌失措的竄逃,只剩下這數十人,是真的需要這麼敢盡殺絕嗎?使用如此殘暴的手段嗎?我心中如此的咆嘯著,而當時我跟另外一位跟著的夥伴,拉著他,直接跟他說,『這邊真的守不著了,繼續下去不是辦法,快點走。』就在鎮暴警察雙邊逼近下,一群像似逃難的人民們,狼狽瘡痍的離開了行政院口。



是保護人民的警察,是保護人民的政府,近乎於殘暴的手段,使用強制暴力驅離的和平訴求的我們。

當下,我很受挫的跟朋友說了一聲『對不起,因為我的懦弱而帶你逃離這裡』,我知道你想要做些什麼,可是沒有必要犧牲了。他,放聲的哭了,嘶轟著『為什麼!』,這三個字,一直繞旋在我腦中。我也為自己的無力落淚,看著這一切的發生,可是又怎樣呢?

清晨五點

漸漸天亮了,警察已經包圍了整個行政院,夜很長,天亮後,夢應該結束了吧!?不,還沒! 看到的是數千名的警察,阻隔了中山北路口,將雙向車道的中山北路包圍,驅離在外圍的人民們,讓人們漸漸被逼退。

我們以為天亮了,惡夢就該醒了,當退回到立法院,這個已經被批准為合法集結的地點時,吃著抗議者募來的物資,已經一夜沒睡沒吃,身體拖著疲倦,回到 g0v 網路支援處稍作休息,卻又傳來消息,警方使用水車強力驅離在中山北路的人民,一路往青島東路,也就是立法院所在處,事情一發佈, g0v 工作人員快速討論後,決定先將貴重物品搬移,快速撤離此地,以免步上行政院的後塵。



在立法院,以及青島東路上,集結的人民已經沒有像六日的人潮,有的是長期抗戰已久的朋友,倒地休息,如果真的鎮暴警察,強力水車,他們的身體真的能夠沉受得住嗎?就在這個時間,學生已經把行動廁所當做距馬,列為一排,作為阻擋,另外一側路口使用塑膠繩,另外塑膠椅子開始搬離堆成成堆的小山,作為阻擋,同時最前面將行動帳棚倒置,成為巨型路障,同學的快速佈署速度之快,可是心想如果鎮暴警察加上水車攻擊,到底這邊還能夠支撐多久?

最後警方好像有所顧忌,直接轉頭撤離,快速撤離掉位於中山南路,忠孝東路上的警力。立法院的據點被保留下來,抗爭民眾得以繼續努力。

落幕?

最後七點多,這一夜終於落幕,我真的累了,也淚乾了,太陽出現了!看到善導寺站出口,精神奕奕的人們,我想,他們應該不會知道這條路上發生什麼事情。

他們會知道的應該又是『媒體』所經過層層加工,精心剪輯過的報導,我猜,媒體標題可能又是暴民攻擊行政院,政府強力譴責暴力,警察順利驅離暴民之類的標題,最近可能又會出現許多社運專家吧!

這一夜,好漫長,好累,但是路還很長。

天佑台灣,天佑各位同學!謝謝你們!


http://goo.gl/aKkY2w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全世界都在倡導轉職成為工程師,似乎轉職成為工程師就成為職場的救贖,真的是如此嗎?讓老衲來杠給各位聽。 最近有位好久不見的小朋友,是 2000 年出生的小蔡,對於即將面臨到面對職場的挑戰開始關心起技術,他開始尋找比較適合自己的領域,同時也開始在思考到底為了接下來的就職小蔡該如何準備。 詢問我說是不是可以考慮軟體開發工程師這條路線 對於他的詢問,反而引起我的注意, 這讓我開始思考並映射於最近招募的經驗,軟體開發此領域是不是對於每個人都是可以擔任的職啀,這邊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全民工程師這件事情 在全球景氣低迷的狀況下,的確特別在這一年大家會很有感覺萬物齊漲,薪水不漲,薪資就是一直停滯不前。 很多時候,在不同的領域中,會發現整個薪資就算是擔任了管理職務主管你也會面臨到薪資的強大屏障在自己面前。 這個時候, 軟體工程師年薪百萬口號 似乎就成了一種救贖。 好像成為了工程師就可以達到年薪百萬,在家輕鬆工作,不用打卡也不用受到風吹雨淋,隨時想工作就可以工作,每個月又有固定薪水入帳,感受到類財富自由,人生的美好。 如果能夠爭取到跨國公司的職位,這份薪水有可能還可以上看每個月十多萬以上,甚至是往上也是極度有可能的事情,人生美好層次又再度提高了起來。 但這件事情是真的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嗎? 還是這就是另外一種性存者偏差呢? 亦或者這些人其實是金字塔頂端的小眾? 每份履歷都像是同一種履歷 最近在最近幾年在面試工程師的時候特別會看到許多轉職者,一開始履歷裡面看到相關的作品一開始會覺得十分的驚艷, Wow, 現在的新手就可以做到如此精美的畫面,這些畫面是我當初用 Bootstrap 也做不出來的東西,許多的互動體驗好的一個不行,做出來的頁面配色和對齊也是極致。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多看了幾封履歷之後,就會發現在各大技術養成學院出來的學生履歷成果內容如出一轍,在面試的過程中也會詢問許多關於框架的底層概念,和比較技術觀念的時候,甚至是許多框架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很多面試者會 一問三不知 ,透過許多引導,但殘酷的是連關鍵字是什麼都也無法推敲出來,更不用說在小組裡面到底怎麼樣合作,許多不同線上產品的比較,使用者流程,使用者後面的互動邏輯等,幾乎是風吹一片倒,只能

工程師跨越管理的第一道牆 - 放下

越來越複雜的網路應用 2022 年,網路應用越來越複雜,表層是 社群服務 ,轉頭看是 廣告服務 ,詳細看是 個資儲存庫 ,如此複雜的應用,如此眼花撩亂的系統架構, 現代的軟體開發已經從打個人戰,進入到團體戰鬥的打法。 打群架的時代 現在的許多產業,都在徵求軟體工程師,通常是徵求多位,以往以少少數量完成應用服務的時代已經過去。 現代已經是打群架的年代,前端至少一位,後端至少一位,系統管理,雲端管理等,這些都是在軟體公司內具備的職缺,已經很難回到那一人打天下的時代。 因此,誰能夠在技術領域中讓多種面向職能的人,互相進行協作,互相進行工作分配,將產品進度維持穩定產出,這樣的角色變得至關重要。 而通常,除了外部尋找此職能之外,這樣的職位,會以團隊中,最有技術力,且最能夠經常解決問題的人做為代表人。 帶領的第一課 - 『 放下』 相信大家都一定有聽過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 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 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 能力越強的人,通常被拔擢的越快,隨著職位的提升,也越發現能力的不適,而這問題在技術管理職位上特別常見。 因此,技術管理的第一堂課,要跟特別提醒的點是『放下』,特別是要放下自己的技術。 這可能與常理有所違背,為何會讓一個技術最強的人,去放棄他本身的技術呢? 放下的定義 放下,並不是要你放棄,癱軟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什麼都不做,也不是讓你就捨棄掉對於技術的熱情,讓自己故步自封。 放下技術,是放下自己對於任何一種技術的直覺反應,本位思考,我們是否曾經聽過這種話 『如果是我來做,兩小時就可以完成了』 , 『這個很簡單,改一下就好了』 。 但今天,做的人不是你, 你已經進入管理者的角色 ,你已經被賦予 帶領的職能 ,帶領才是你該做的事情。 這時候如果以自己過往的 『經驗,效率,能力』 來看待 『他人』 的執行步驟及過程,會發現所有事情都如此的格格不入。 此時,你需要就是 『放下』 適當的放下自身技術能力 我們可能是因為自己曾經努力過,也可能自己剛好在那個時代,也可能是因為自己比較幸運,不論是哪一種可能,就是這麼剛好的在這個時間點成為 『帶人的那個人』 當我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人,看待所有新鮮人,就如同開著跑車去嘲笑騎摩托車的人不努

淺談 AI 落地到底有多難 - 以 OpenAI ChatGPT 為例

在 目前待領的團隊 ,小弟有幸 參與到 AI 落地的過程 ,之前也參與過幾次 AI 服務導入的和製作出 AI 產品應用的經驗,這邊就提出些簡單分享,跟大家說說,為何 AI 落地有這麼難 ChatGPT 幾乎成為這幾天大家刷版面的資訊,官方網站其實有提到 Chat-GPT 的參考模式是怎麼進行的,也有提供相關的論文參考, https://openai.com/blog/chatgpt/ ChatGPT 幾乎成為現象級的影響 如果你還沒試用過,我建議你真的玩玩看, https://chat.openai.com/chat 在 AI 落地的階段,有許多工程的過程,還有許多現實需要面對,而這煉成的過程都很容易導致 AI 落地失敗, 更不用說像是 ChatGPT 這種十年磨一劍的應用服務,為什麼驚艷, 中英文,簡中繁中等均能 80% 的機率識別問題及主題對話 回應內容,英文的部分不意外的通順,簡中繁中的部分有些詞語是有做過調整的,這實屬難得。 對於資料上下文關聯度,以及變化形式在主題式的發展下均能有效地回應且呈現。 呈現格式可以以『摘要、表格、條列』等方式進行規劃,同時也可以對文字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張和收斂。 而要做到這些事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需要不斷的生成模型,訓練模型,不同的模型疊加上去之外。 同時最難也是最複雜的部分, 『資料工程的處理』 AI 工程的開始 在我們使用任何一套 AI 框架 Tensorflow / pytorch 之後,無一例外地就會以特定問題解決方案,開始採用不同的現成 Model 進行驗證,在一開始對於初始的 example data / init data 都會有不錯的反應。 接下來問題開始... 當我們天馬行空的,不斷將例外,將特定領域情境涵蓋進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 model 的準確率下降,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調整參數的開始, 或者是開始進行特例發想的部分,哪些資料是需要踢除的,哪些項目是需要先排開的,哪些資料是對於訓練本身是有影響的,在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進入 data engineering 的環節中。 source from 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日常 資料工程的處理 大家所想像的,在建立模型的時候似乎就是不斷地調參數,不斷的運作程式,但在這之前,有 『好多好多好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