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與學界,深刻的鴻溝
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在哀怨,為什麼人這麼難找?!
在業界所感覺的情況
的確在台灣會覺得人很難找,人才更難求,好的人才不是湧入大公司底下就是直接自行成立工作室,自行獨當一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導致『人』真的很難找,能夠與團隊相處的人,會更難求。常常在聚會中或者透過郵件希望尋求好人才,強力開發者的需求單,殊不知在開發中『人』真的很難找。
尤其是跟自己團隊『感覺默契』相當的人,更難尋求。
在學校所看到的狀況
所幸在這半年的時間裡,透過 Node.js 台灣社群的名義,有幸到各個學校分享自己的心得,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透過這樣子的機會,能夠深入校園仔細觀察年輕學子的想法,透過分享單,了解到學生到底在想什麼。
學校所遇到的問題
目前所能觀察到的事情,描述如下,
少子化
台灣出生率 99 年比較 90 年之間,較以往少了約十萬人,這比率是逐年增加,也就是說,這些 99 年的孩子,在 18 年後即將進入大學,而這些大學學校也將比以前少了 10 萬個學生,10 萬個學生表示什麼意思呢?
我們以中央大學提供的數據表示,一個年級約有 1000 個學生,如剛才所說,一年少了 10 萬個學生,也就表示有 100 所大學會招不到學生,更不用說逐年增加這件事情,這些年級怎麼辦!?空下來一年嗎?今年找不到學生,明年找不到學生,後年就真的找的到學生嗎!?
教授們的難題
面對上面的少子化,就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學校這麼多,教授如此多,可是學生卻逐年減少,減少到以後真的底下會找不到研究生,空有一堆計畫,但卻無法找到人力實行,這就是一個問題,大學教授不再是個鐵飯碗,因為再十年後,的確會真的找不到學生,面臨無書可教的境界。
另外一個問題是,教學評鑑,這個評鑑機制原本是好的,希望能夠讓學生以及學校之間共同對授課者進行評比,但是卻造成另外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學生,一直被教授當掉的時候,會做何感受?如果程式寫不出來,無法進行 demo ,你會如何評比這位老師?相信答案已經在自己的心理,很多人的確會好好的檢討自己,面對實際真相,進行評比。可是更多的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文憑而讀書,心中沒有『學習』,這樣真的會有良性的評比嗎?
沒辦法,我所看到的是,考題進行放水,睜眼閉眼,將標準降低,寬鬆通過,讓學生可以真的順利畢業,學生好過,評鑑分數自然也好過,可是面對外界的標準時,有辦法放鬆標準嗎?
學生的難題
這樣是會影響到有心想求學的學生,大家都知道目前要讀到前面的大學還是需要靠著類似聯考制度,擠進去資源良好的學校。
就如上面所延續的話題,當身邊的人都不求甚解,懵懵懂懂,有心想學的人,自然會被蒙蔽,這些學生一直有學習且謙虛的心態,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跟他說過有類似的資源,有某些方法,工具,可以讓自己往上爬,走到另外一個高點。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多數的無知人,會造成少數求知的人,變得無知,跟著無知。當一群人不再去思考的時候,整個循環停止了,沒有了漣漪,故事就到這邊終止了,除非有顆石頭再度敲起這許久不見的水花,那才能夠再度引起漣漪。
朦朧的未來
未來的學生會更少,未來的競爭會更多,變動會更快速。少子化的大局已定,但是教育是一切的根本及基礎,沒有好的教育,好的磨練,心態不會正確,知識不會健全,未來的路在哪裡?大學高中化已經是現實的一個狀況,許多不適合讀大學的人也開始讀大學,等到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面對社會的時候再開始想自己的出路,國外打工留學?
這跟知識無關,而是為什麼要浪費許多資源之後,才真正去探索自己要的是什麼?
很多時候教育體制是沒辦法這麼快改變的,體制上就是如此,但是多麼希望看到自己的學弟妹都能夠比自己更強,更加茁壯。更希望能夠與年輕與熱情的人們一起往願景邁進,人生假使只有 100 年,但是為了一張文憑,耗費自己 4 - 5 年,可是卻腦袋空空,時間過了,你的人生也去了 1/ 20 ,接下來還有多少個 5 年可以過?
既然很多事情可以提早做,為什麼要等到大學畢業才做!?或者在學校的時候多方面探聽嘗試,這些都是可以執行的方向。這個世界變動的越來越快,接下來只會更快,更迅速,這已經是事實。
後記
這裡沒有任何答案,也沒有任何結論,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與困境,不論是老師,學生所有人員都是,大家都有自己的立場。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尋求資源,找到著力點,搭起更多橋樑,讓已經脫勾的部分,慢慢銜接,讓無知的人變得已知,更可以變成創造知識漣漪的中心點,當然這需要時間,也需要校園,業界,各方一起努力。感謝每位在學校堅持教學本位教授,努力求知的同學們。
參考連結
給業界哀怨的對白
業界需要負起部分的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明明了解狀況,卻不肯投入資源進入學界,把這件事情變質為建教合作,壓榨學生,以訓練年輕學子為官冕堂皇為理由,卻實行壓榨的事實『無恥』
試問業界真的有派人進入學校了解學校需求,了解學生真的在想什麼嗎?
每個人都希望現成可用的人才,直接可以上戰場的戰士,可是你投入多少資源給予培訓人才?資源可以給錢,給人,給時間,試問業界正在哀怨的同時,進行了多少事情?改變了什麼事情?
當每件事情都要算投資報酬率的時候,我可以明確跟你說,教育是個賠本的生意,但是他卻是改變一個產業的根本,當自願自憐的同時,業界給予學生多少幫助?給予這些人多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