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閒聊] socket.io scaling out solution

socket.io scaling out solution

socket.io 一直以來都是在 node.js 許多 module 當中,受人注目的一個項目,自己也不例外,從 socket.io 6 進展到目前 socket.io 9 都一直持續關注他的發展。
長期以來這種 Comet 連線模式的環境,最讓人質疑的部份有幾個,
  1. server extend (scaling issue)
  2. message lost *. user connection
首先拿 server exetend 來說,最簡單的解法,同時也是 socket.io 支援的模式,
  1. 設定 socket.io redis config
  2. 使用 load balancer like 的機制
  3. 將 socket.io 服務視為一個 Application
因此就可以如下圖,所表示



http://blog.davidmisshula.com/images/4.png

使用者透過連線到 load balancer 之後,透過 load balaner 將資源分散到每個不同的 Application 機器,每個機器最終將會去向同一個 DB (SQL/ NoSql) 機器取得 session, user, message … 資訊回到應用程式當中。
讓每個使用者的資訊不致於斷線,在這邊 socket.io 預設的使用方式就是採用 redis。
這種連線方式其實有幾篇文章已經說明的相當清楚,
這邊的方式都是採用如同上述表示的規劃架構,可以達到 socket.io scaling 的機制。
當然聰明的各位也想到了,有需求就會有解決方案,因此也有廠商提供了類似的解決方案,
這兩間廠商都是提供 real time web service 給予 Web App provider ,當然這是一件好事情,對於開發者來說正是這個 provider。

可是其中有個問題就是,對於開發者來說這些服務都需要先熟悉他的 API 以及架構,假設…如果今天這個服務商倒了,或者使用者變少之後,那是不是就又成了另外一個科技孤兒。
當然我相信這是一種 trade-off ,對於開發者及廠商都是,話說回來如果我們今天針對的目標族群是 Node.js 開發者,那情況是不是又不太一樣。

針對 Socket.io 開發者


如果是 Node.js 開發者,族群上是針對 socket.io 開發者的話,似乎又有另外一個新的選擇。
沒錯,就在本月份 Widnows Azure(沒錯,就是你知道的那個微軟),目前也提供了類似的服務稱為 Windows Azure service bus,
http://ntotten.com/2013/04/05/scaling-out-socket-io-with-windows-azure-service-bus/
文章中提到了,如何去 scale out socket.io 服務,當做自己的後端服務。

how you can scale out Socket.IO to multiple servers in order to handle many simultaneous connections by using Windows Azure Service Bus as a backing store.

總之這是目前 real time service 當中,少數一個以 socket.io API 為基礎的一個服務(當然之後會不會偷改,我不曉得),不過對於長期關注 Socket.io 的開發者來說,是一個優勢。

從此之後我不需要再持續去注意 socket.io scale out 的問題,只需要去關注 deploy 的問題。

實際情況?

實際上,卻好像不是這麼簡單,如果真的要做到一個 real time service 實際上,對於服務背後幫你做的事情,身為一個開發者還是要可以知道後面的 log 狀況。

message lost

目前線上到底有多少 session connect 有哪些已經 fail, 哪些還是 alive ,這些都是需要被關注,而且需要可以查看 log 的部份。

如果真的要確保訊息都有被完善的發送到每個使用者手上,似乎 Queue 的機制也不得不製作,讓每個訊息不管是針對特定使用者,或者是廣播訊息都能夠使用 queue (例如 rabbitMQ, ZeroMQ),能夠確保訊息的傳遞,以及 log 的檢視。

似乎這樣的服務才足以讓開發者有十分強度的信任,不需要自己建立自己的服務,將整個 Web App 移植到某個 Service Provider。

對於開發者

其實親善開發者真的不難,要做到的就是幾個
  1. 統一的介面(API)
  2. 足夠的訊息回顧(Log)
  3. 穩定的網路
  4. 開源的程式
這四點,每個其實都打到許多廠商的要害,總之說很簡單,做很難,但是不論怎樣,做就對了,我們知道距離目標還有千萬公里遠,但是一步一腳印,就慢慢把步伐向前邁進吧!

註記:
此文同步轉載於,http://blogger.micloud.tw/2013/04/socketio-scaling-out-solution.html

留言

  1. Hi, just wanted to say, I loved this blog post. It was practical.
    Keep on posting!

    Feel free to surf to my web-site - ralph lauren polo sale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pm 還可以看影片,沒想到真的有人這麼做

 還真的有人做這件事情, 庆余年2剛上線,有一位小哥竟然利用 npm 包的機制,將整套高清視頻都搬上來了。 https://x.com/fengmk2/status/1791498406923215020 圖片來源, https://x.com/fengmk2/status/1791498406923215020/photo/1 此 Package 出處 https://www.npmjs.com/package/lyq2?activeTab=versions 截圖留念, 機制說明 NPM(Node Package Manager)是一個流行的 JavaScript 軟件包管理器,用於管理和分發 Node.js 應用的依賴。它允許開發者將自己的代碼打包成「包」,並上傳到 NPM 的公共註冊表,供其他開發者下載和使用。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創建 NPM 包 :開發者將自己的代碼和相關文件打包成一個 NPM 包。 上傳到註冊表 :將包上傳到 NPM 的公共註冊表。 下載和使用 :其他開發者可以通過 NPM 命令行工具下載並安裝這些包。 這位小哥利用這一機制,可能是通過將整套高清視頻文件打包成 NPM 包並上傳到公共註冊表。其他人只需通過簡單的 NPM 命令即可下載這些視頻文件。 影響 版權問題 :這種行為涉及明顯的版權侵犯。高清視頻通常受到版權保護,未經授權的分發和下載都是非法的。 NPM 註冊表的可靠性 :這類內容的出現可能會損害 NPM 註冊表的可靠性和聲譽。NPM 註冊表是開發者分享和使用代碼的重要平台,如果充斥著這些不合法的內容,會影響其公信力。 潛在的安全風險 :將視頻文件偽裝成 NPM 包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下載這些包的用戶可能會無意中下載到惡意軟件或其他有害內容。 技術濫用 :這一行為展示了技術的濫用,原本為了方便開發者分享和使用代碼的機制,被用來分發非法內容,會對整個開發者社區造成負面影響。 歡迎留言給我,讓我們得到更多討論,一起回饋更多可能。 如果對於技術架構或者技術開發有相關需要顧問教育訓練服務或專案開發,聯絡方式如下,或者是與皇漢科技 EXMA-Square 進行聯繫。 FB: https://www.facebook.com/clonncd/ Twitter: https://twitter.com/clonncd 熱血漢誌: htt

Redis 已經不再免費了嗎?Redis is no longer free software ?

  根據Redis Source Available License 2.0 (RSALv2)的條款,這份授權協議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使用、複製、分發、使其可用、以及創建衍生作品的自由,但這些自由受到特定限制,特別是關於將軟體功能作為服務提供給第三方或分發軟體的方式,這可能限制了軟體的自由共享和再分發。 根據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和開源倡議組織(Open Source Initiative, OSI)定義的自由軟體和開源軟體的標準,一個軟體要被認為是“自由軟體”或“開源軟體”,它需要允許用戶在任何目的下運行軟體、研究和修改軟體、以及自由地重新分發複製品,有時還包括創建和分發衍生作品的自由。 RSALv2設置了一些重要的使用和分發限制,特別是關於禁止將軟體或其修改版本作為服務提供給第三方的限制,這可能不符合FSF和OSI對自由軟體或開源軟體的定義。這些限制主要是為了保護Redis Ltd.的商業利益,同時允許使用者在某些條件下使用和修改軟體。 因此,雖然RSALv2提供了一些使用和修改軟體的自由,但它由於上述限制,可能不會被廣泛認定為符合“自由軟體”或“開源軟體”的嚴格定義。它更像是一種介於傳統封閉源代碼軟體和開放源碼軟體之間的“源可用”授權模式。 主觀想法 怎麼開源的狀態下還是需要商業利益的支持,只有在商業模式下才能走得長久,這段協議會影響到的基本上三大公有雲 Azure / AWS / Google Cloud Platform 絕對首當其衝,但如果以服務提供商的角色,能夠跟這樣的開源坐下來好好談談,也許這樣的 Agreement 可能對於 Redis 後續的生態發展才會是好的方式? 就讓我們持續看下去! Ref: https://lwn.net/Articles/966133/ https://redis.com/blog/redis-adopts-dual-source-available-licensing/ https://redis.com/legal/rsalv2-agreement/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全世界都在倡導轉職成為工程師,似乎轉職成為工程師就成為職場的救贖,真的是如此嗎?讓老衲來杠給各位聽。 最近有位好久不見的小朋友,是 2000 年出生的小蔡,對於即將面臨到面對職場的挑戰開始關心起技術,他開始尋找比較適合自己的領域,同時也開始在思考到底為了接下來的就職小蔡該如何準備。 詢問我說是不是可以考慮軟體開發工程師這條路線 對於他的詢問,反而引起我的注意, 這讓我開始思考並映射於最近招募的經驗,軟體開發此領域是不是對於每個人都是可以擔任的職啀,這邊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全民工程師這件事情 在全球景氣低迷的狀況下,的確特別在這一年大家會很有感覺萬物齊漲,薪水不漲,薪資就是一直停滯不前。 很多時候,在不同的領域中,會發現整個薪資就算是擔任了管理職務主管你也會面臨到薪資的強大屏障在自己面前。 這個時候, 軟體工程師年薪百萬口號 似乎就成了一種救贖。 好像成為了工程師就可以達到年薪百萬,在家輕鬆工作,不用打卡也不用受到風吹雨淋,隨時想工作就可以工作,每個月又有固定薪水入帳,感受到類財富自由,人生的美好。 如果能夠爭取到跨國公司的職位,這份薪水有可能還可以上看每個月十多萬以上,甚至是往上也是極度有可能的事情,人生美好層次又再度提高了起來。 但這件事情是真的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嗎? 還是這就是另外一種性存者偏差呢? 亦或者這些人其實是金字塔頂端的小眾? 每份履歷都像是同一種履歷 最近在最近幾年在面試工程師的時候特別會看到許多轉職者,一開始履歷裡面看到相關的作品一開始會覺得十分的驚艷, Wow, 現在的新手就可以做到如此精美的畫面,這些畫面是我當初用 Bootstrap 也做不出來的東西,許多的互動體驗好的一個不行,做出來的頁面配色和對齊也是極致。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多看了幾封履歷之後,就會發現在各大技術養成學院出來的學生履歷成果內容如出一轍,在面試的過程中也會詢問許多關於框架的底層概念,和比較技術觀念的時候,甚至是許多框架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很多面試者會 一問三不知 ,透過許多引導,但殘酷的是連關鍵字是什麼都也無法推敲出來,更不用說在小組裡面到底怎麼樣合作,許多不同線上產品的比較,使用者流程,使用者後面的互動邏輯等,幾乎是風吹一片倒,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