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分享] 腳踏車環島注意事項

很多人都期望自己能夠做點什麼,做些什麼,而退伍之後的第二個星期,就展開了環島之旅。

對很多人來說這不算什麼,甚至有人展開了走路、跑步、溜滑板、單輪車等方式環島一周,充分展現對台灣的愛與關懷。

這篇主要讓不知道怎麼準備環島的人,作一個完善的解說,首先隨身的東西要有:

證件現金類
  1. 身份證
  2. 健保卡
  3. 學生證
  4. 現金
  5. 提款卡
  6. 悠遊卡

 證件隨身攜帶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就算已經沒有學生身份,只要長相不要差太多,基本上還是有些用處騙吃騙喝,另外身上記得保持個一千元的現金以供不足之需。

零錢對於環島來說是個沈重的負擔,而且便利商店價格固定,不隨便哄抬價格,目前拿著悠遊卡(請認明icash 悠遊卡 或者 台北捷運悠遊卡)可以在各大便利商店使用,建議出發前先儲值個1000元。

腳踏車工具:
  1. 打氣筒
  2. 簡易型補胎工具
  3. 隨車維修工具組
  4. 六角起子
  5. 簡易型板手
  6. 內胎
  7. 可折式外胎
  8. 鏈條快扣
  9. 前大燈(高亮度)、後大燈(可閃爍)
  10. 馬鞍袋
腳踏車維修部份簡易維修組就不多說了,要提到的是有些小型打氣筒會標榜著可以打多強的磅數,實際上可以打這麼強的磅數, 但是手臂就是使不上力,建議還是買一般型的就可以,但是到了腳踏車行或者是7-11有打氣筒的地方,請打氣之後再上路吧。

內胎和快扣最少要一條在身上,畢竟出門在外還是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別說我在這邊唱衰啊),內胎如果是n年前買的請再重新買一條,而且要找符合您愛車的款式。

如果可以建議在帶個可折式外胎在身上,盡量選擇防刺胎,就算外胎刺穿了還是可以找到店家或者自己手動更換。

衣物:
  1. 車衣 * 2
  2. 車褲 * 1
  3. 太陽眼鏡
  4. 魔術頭巾 <-最少一條,使用方式可參考此魔術頭巾使用方法
  5. 安全帽 *1
  6. 手套一雙
  7. 袖套一雙

車衣如果有把握不會遇到下雨其實帶一件就夠了,如果沒有錢買車衣建議可以用運動排汗杉代替。車褲其實一件就夠了,只是記得買好一點的車褲,穿得時候裡面不用穿內褲,建議購買七分長度以上,才不會導致環島後還出現斑馬條紋。

太陽眼鏡、魔術頭巾、袖套、手套都是防曬的好工具,而且透過隔離陽光後讓皮膚不會感覺酷熱感,建議買排汗性佳的袖套及手套,騎乘時的舒適度將會大增。

鞋子選擇排汗性佳的跑步鞋即可,個人不建議初學者使用卡鞋,不習慣的人可能因為閃車或者停紅綠燈導致摔車意外發生,當然你要用拖鞋我也不反對


可附加 (Optional):
  1. 可上網手機
  2. Music player
  3. 導航GPS
  4. 手機(或鴿子)
  5. 拖鞋
  6. 睡褲(海灘褲)
  7. 盥洗清潔組

當然網路上有很多免費的教堂、寺廟免費可以讓人居住,可是要注意到兩個點。
  1. 地點偏遠交通不便
  2. 要提早進駐
 通常寺廟、教堂都是在偏遠的山坡地,對於單車環島來說如果是下坡又在路線上那就非常的幸運,如果是上坡又不位於規劃路線上,那就哭哭了。(為了省錢....)

上面那幾個提供的住宿地點都是我這次環島曾經住過的地方,價格大約350/人(當時3人share一間房) ,當然這個低廉的價格就有些地方不是太ok,例如會有濃妝豔抹的阿桑來招呼你,問你要不要一些特別的服務 ,或者是隔音差、設備不良等問題,不過對於一群男生來說,只要能睡覺、洗衣服、晒衣服、睡覺就可以了。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睡在學校自己帶帳篷,這樣子實在有點克難,所以不在我的選擇範圍內。


路線:


環島參考路線,蘇花公路不建議踩踏,而網站有很多值得參考的路線,我是採用參考路線1大約使用8天完成。同時出發前記得申請環島認證,環島結束後就可以申請一張證書,作為永久的紀念。

另外有人會考慮到順風和逆風的問題,其實不走海岸線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相對的會遇到逆風就有順風,有上坡才會有下坡,就放心的從家中出發吧。

建議東部走海岸線,放慢腳步(除非你有時間壓力),好好欣賞這美麗的海洋,看看東部的部落,聽聽海浪與天空之間的呢喃。


後記:

環島之後真的發現沒有想像中的難,不過沒有所謂的舒適腳踏車環島,想要舒適還是在家裡吹冷氣睡覺比較實在,就好好撥個時間出發吧。

出發前建議一兩個星期先試著騎乘長途,距離大約抓80公里左右,以讓自己的屁屁適應,不然像我們這種以前都沒有騎腳踏車,出發第二天之後就發生,屁股開菊花超痛的危機出現。

出發前買個保險,再去寺廟、教堂保佑一下,同時到達定點時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與外界聯絡,以避免讓救難大隊出動的可能性發生。

遇到天候不佳就請不要出門了,我們這次的環島大約一天騎乘5個小時,早上三小時7~10點,下午兩小時16~18點,盡量避免騎夜車,如果真的要騎夜車也請記得開頭燈、尾燈,速度請減慢以保持安全。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討論指正。

住宿參考網站:



環島部落格:

 

留言

  1. 你好~我很喜歡你這篇文章喔
    我可以轉載嗎?
    我的部落格是在介紹健身、運動器材、腳踏車的
    www.wretch.cc/blog/josh1989213
    也歡迎多多交流囉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全世界都在倡導轉職成為工程師,似乎轉職成為工程師就成為職場的救贖,真的是如此嗎?讓老衲來杠給各位聽。 最近有位好久不見的小朋友,是 2000 年出生的小蔡,對於即將面臨到面對職場的挑戰開始關心起技術,他開始尋找比較適合自己的領域,同時也開始在思考到底為了接下來的就職小蔡該如何準備。 詢問我說是不是可以考慮軟體開發工程師這條路線 對於他的詢問,反而引起我的注意, 這讓我開始思考並映射於最近招募的經驗,軟體開發此領域是不是對於每個人都是可以擔任的職啀,這邊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全民工程師這件事情 在全球景氣低迷的狀況下,的確特別在這一年大家會很有感覺萬物齊漲,薪水不漲,薪資就是一直停滯不前。 很多時候,在不同的領域中,會發現整個薪資就算是擔任了管理職務主管你也會面臨到薪資的強大屏障在自己面前。 這個時候, 軟體工程師年薪百萬口號 似乎就成了一種救贖。 好像成為了工程師就可以達到年薪百萬,在家輕鬆工作,不用打卡也不用受到風吹雨淋,隨時想工作就可以工作,每個月又有固定薪水入帳,感受到類財富自由,人生的美好。 如果能夠爭取到跨國公司的職位,這份薪水有可能還可以上看每個月十多萬以上,甚至是往上也是極度有可能的事情,人生美好層次又再度提高了起來。 但這件事情是真的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嗎? 還是這就是另外一種性存者偏差呢? 亦或者這些人其實是金字塔頂端的小眾? 每份履歷都像是同一種履歷 最近在最近幾年在面試工程師的時候特別會看到許多轉職者,一開始履歷裡面看到相關的作品一開始會覺得十分的驚艷, Wow, 現在的新手就可以做到如此精美的畫面,這些畫面是我當初用 Bootstrap 也做不出來的東西,許多的互動體驗好的一個不行,做出來的頁面配色和對齊也是極致。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多看了幾封履歷之後,就會發現在各大技術養成學院出來的學生履歷成果內容如出一轍,在面試的過程中也會詢問許多關於框架的底層概念,和比較技術觀念的時候,甚至是許多框架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很多面試者會 一問三不知 ,透過許多引導,但殘酷的是連關鍵字是什麼都也無法推敲出來,更不用說在小組裡面到底怎麼樣合作,許多不同線上產品的比較,使用者流程,使用者後面的互動邏輯等,幾乎是風吹一片倒,只能

工程師跨越管理的第一道牆 - 放下

越來越複雜的網路應用 2022 年,網路應用越來越複雜,表層是 社群服務 ,轉頭看是 廣告服務 ,詳細看是 個資儲存庫 ,如此複雜的應用,如此眼花撩亂的系統架構, 現代的軟體開發已經從打個人戰,進入到團體戰鬥的打法。 打群架的時代 現在的許多產業,都在徵求軟體工程師,通常是徵求多位,以往以少少數量完成應用服務的時代已經過去。 現代已經是打群架的年代,前端至少一位,後端至少一位,系統管理,雲端管理等,這些都是在軟體公司內具備的職缺,已經很難回到那一人打天下的時代。 因此,誰能夠在技術領域中讓多種面向職能的人,互相進行協作,互相進行工作分配,將產品進度維持穩定產出,這樣的角色變得至關重要。 而通常,除了外部尋找此職能之外,這樣的職位,會以團隊中,最有技術力,且最能夠經常解決問題的人做為代表人。 帶領的第一課 - 『 放下』 相信大家都一定有聽過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 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 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 能力越強的人,通常被拔擢的越快,隨著職位的提升,也越發現能力的不適,而這問題在技術管理職位上特別常見。 因此,技術管理的第一堂課,要跟特別提醒的點是『放下』,特別是要放下自己的技術。 這可能與常理有所違背,為何會讓一個技術最強的人,去放棄他本身的技術呢? 放下的定義 放下,並不是要你放棄,癱軟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什麼都不做,也不是讓你就捨棄掉對於技術的熱情,讓自己故步自封。 放下技術,是放下自己對於任何一種技術的直覺反應,本位思考,我們是否曾經聽過這種話 『如果是我來做,兩小時就可以完成了』 , 『這個很簡單,改一下就好了』 。 但今天,做的人不是你, 你已經進入管理者的角色 ,你已經被賦予 帶領的職能 ,帶領才是你該做的事情。 這時候如果以自己過往的 『經驗,效率,能力』 來看待 『他人』 的執行步驟及過程,會發現所有事情都如此的格格不入。 此時,你需要就是 『放下』 適當的放下自身技術能力 我們可能是因為自己曾經努力過,也可能自己剛好在那個時代,也可能是因為自己比較幸運,不論是哪一種可能,就是這麼剛好的在這個時間點成為 『帶人的那個人』 當我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人,看待所有新鮮人,就如同開著跑車去嘲笑騎摩托車的人不努

淺談 AI 落地到底有多難 - 以 OpenAI ChatGPT 為例

在 目前待領的團隊 ,小弟有幸 參與到 AI 落地的過程 ,之前也參與過幾次 AI 服務導入的和製作出 AI 產品應用的經驗,這邊就提出些簡單分享,跟大家說說,為何 AI 落地有這麼難 ChatGPT 幾乎成為這幾天大家刷版面的資訊,官方網站其實有提到 Chat-GPT 的參考模式是怎麼進行的,也有提供相關的論文參考, https://openai.com/blog/chatgpt/ ChatGPT 幾乎成為現象級的影響 如果你還沒試用過,我建議你真的玩玩看, https://chat.openai.com/chat 在 AI 落地的階段,有許多工程的過程,還有許多現實需要面對,而這煉成的過程都很容易導致 AI 落地失敗, 更不用說像是 ChatGPT 這種十年磨一劍的應用服務,為什麼驚艷, 中英文,簡中繁中等均能 80% 的機率識別問題及主題對話 回應內容,英文的部分不意外的通順,簡中繁中的部分有些詞語是有做過調整的,這實屬難得。 對於資料上下文關聯度,以及變化形式在主題式的發展下均能有效地回應且呈現。 呈現格式可以以『摘要、表格、條列』等方式進行規劃,同時也可以對文字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張和收斂。 而要做到這些事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需要不斷的生成模型,訓練模型,不同的模型疊加上去之外。 同時最難也是最複雜的部分, 『資料工程的處理』 AI 工程的開始 在我們使用任何一套 AI 框架 Tensorflow / pytorch 之後,無一例外地就會以特定問題解決方案,開始採用不同的現成 Model 進行驗證,在一開始對於初始的 example data / init data 都會有不錯的反應。 接下來問題開始... 當我們天馬行空的,不斷將例外,將特定領域情境涵蓋進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 model 的準確率下降,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調整參數的開始, 或者是開始進行特例發想的部分,哪些資料是需要踢除的,哪些項目是需要先排開的,哪些資料是對於訓練本身是有影響的,在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進入 data engineering 的環節中。 source from 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日常 資料工程的處理 大家所想像的,在建立模型的時候似乎就是不斷地調參數,不斷的運作程式,但在這之前,有 『好多好多好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