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98-1T 預士榮退環島之旅 Day1

Day 1 路線:
橋頭>(台22線)大樹>(里嶺大橋)里港>九如>長治(腳踏車國道)>內埔>(縣道187)萬巒>(台1線)楓港
----------------------------------------
很多事情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

98-1T 預士好不容易在一陣混亂中,卸下身上狗屎綠迷彩,換回死老百姓的服裝,接下來的我們還剩下什麼?目前最多的就是--時間,在新訓的時候就已經和彥宏兩人討論著退伍後的遠大夢想,我們最想做的就是----環島,下部隊之後兩人就分道揚鑣分發於不同單位,也因此認識了建志,退伍前一周我們這些閒人互相允諾一起環島,就在今天2010年7月12日,我們出發了。



三人分居三地處理著自己的行李,互相使用電話聯絡,直到今天約在橋頭家中見面,隔天一大早載著身上的重裝遠征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第一站我們來到7-11做足準備補給出發,這時真的感覺到生活的好鄰居啊。

在這之前本人的騎乘經驗大概就是淑女車去雜貨店買東西之類的距離,這台車要感謝廖崇大大及經典輪車行老闆技術協助才有辦法出發。




出發前不免俗來一張照片


彥宏正在補給裝備,來偷拍一張

整裝完成後開始從橋頭出發,沿路經過高捷青埔站,經由樹德科大往台22線前進,沿途沒有太多紅綠燈,卻多了一些上坡,對於這麼有毅力的年輕人,當然不成問題,三兩下咻咻就來到了里嶺大橋,沿途有著斜張橋的陪伴,雖然少了夜晚的美麗,白天欣賞這風景也是另外一種美。


很快的一個小時左右來到第一站,我姑姑家裡

這麼快的速度連我們自己也嚇到了,因此我們決定要----慢慢騎,而在這邊稍作休息騙吃騙喝之後,聽著姑姑的描述得知屏東這邊有腳踏車路線,從長治鄉國3路線高架橋底下就是俗稱的腳踏車國道。


 沿途沒有砂石車的壓力,多了些優閒,愉快的快速踩踏前往內埔尋找今天中午休息地。


 沿途發現彥宏袋子裡面的水袋居然是滿的,難怪後座會有如此大的牽制力,因此決定將水倒掉減輕重量。


沿途還是要來一張自拍照...

腳踏車國道沿途皆有許多休息站可供補給休息,算是一個十分便民的措施。


腳踏車國道連小綠人都騎上鐵馬


沿途看到耶子水當然要去買一下,當時只有彥宏要買,老闆還很好心的塞了給我和建志一人一罐,心想:樁腳人就是這麼HOT 心啊。

結果,想太多了,三罐一百,特別拍下這一張來紀念一下,OS:老闆你給我記住。

腳踏車國道的尾聲就來到內埔鄉,我們從內埔轉縣道187至萬巒吃午餐,稍作休息。


萬巒鄉歡迎您。


騎了這麼久當然要好好犒賞一下自己,just to eat!!!!

中午就在萬巒派出所好好休息一下,真不愧是人民的保母啊!!!~這個時候真的覺得我們的稅金沒有白繳啊。




萬巒警察局附設鐵馬驛站還有打氣筒可以充氣、補充水、稍微休息一下,只是卒仔的我們一開始只在門口的涼亭休息一下。



萬巒警察局其實是一間新改建的警察局,內部的裝潢都十分新穎,但是還保留古早時代的警徽。


難得在警察局休息,閒閒沒事拍照一張


卸裝後午睡的建志.....


在警察局稍做歇息之後(其實也在裡面待了三四個小時),離開派出所,立即前往補充水分。


補充後前往今天的目的地楓港前進,沿途經過了建志開的加油站。


沿路艷陽高照好險路邊的樹阻擋了強光,讓我們三人得以舒適的向南踩踏。



沿途還不忘來張自拍。


沿途經過很多間連鎖菱角小舖,而且都是嫩妹在賣菱角,血氣方剛的我們為了趕路無心留戀。


 途中經過了無數的抱怨及咒罵,我們終於來到中繼站----枋寮



到達枋寮心情大悅,看到這寬闊的道路令人心曠神怡,但是好景不常經過了十五分鐘之後還是如此的【寬闊】不禁讓人又開始不斷的抱怨及咒罵,一路上就在不停的循環中前進。


途中需要補給當然要找生活的好鄰居,在這邊的同時也遇到環島同好,一陣寒暄之後得知他們是逢甲出發,身邊還有一台補給車,令人好生羨慕,我也要有補給車。

離開前大家一同拍照,互相留下聯絡方式,希望路過逢甲時能夠協助協助,當然還有祝福對方環島成功。



互相道別,繼續踏上我們的路程,沿途看到許多咖啡車及海岸風景,最特別的是一個路標【前有全家便利商店  距離:6000公尺】,哇靠!有沒有這麼近啊6000m,這大概要騎個30分鐘,看到這路標後頭再往前方看去,500公尺那不就有一間7-11嗎!!!!

身為熱血退伍軍人必須要衝入敵陣,略過那7-11朝向這未知的全家便利商店。



果然是間好全家,他的奧妙之處在於廁所無門,尿個尿轉頭還可以欣賞海景,可以稱做是面山背海好風水,解手之後還可以到便利商店買個東西,坐在木桌上欣賞海景別有一番風味。




小憩之後時間也差不多五點多,快點啟程至楓港。

沿途都是卡車、遊覽車、轎車從旁邊呼嘯而過,騎腳踏車的好處在於能慢慢欣賞路邊的景色,漸漸的日落西山,快要到達楓港時已經是接近傍晚。

只可惜要趕在天黑前到達住宿地點,無法停下腳步好好欣賞屏東海岸美景。





到達楓港幾進入夜,先前已有找到獅子鄉龍峰寺有提供住宿,因此打個電話先與廟中管理人員聯絡,果然是佛心來低,對我們這些外地人來者不拒,提供我們當天的住宿。

龍峰寺位於山腰處,就在台26線往東,看到左方有牌樓寫著【圓東庵】,轉進去一直往大條馬路直直上山便是龍峰寺的所在。

只是沿路十分顛簸,建議先吃飽後再上路。

在此也很感謝在沿路讓我們問路的7-11人員,因為有你們親切的服務,我們才有辦法到達目的地。

留言

  1. cool 順便吃個豬腳ㄚ!讚啦!

    回覆刪除
  2. 帥阿!有沒有順便去吃個豬腳?

    回覆刪除
  3. 當然有啦,當天中午在萬巒的海鴻飯店渡過

    回覆刪除
  4. 我上禮拜去墾丁也開車順道去吃豬腳,真是難以忘懷的滋味阿!!

    回覆刪除
  5. Tony, 我會加油低,快要結束啦。

    Liya,萬巒豬腳真的是....嘖嘖嘖!好滋味啊!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面試者如何挑戰大工程師時代來臨? 全世界都在倡導轉職成為工程師,似乎轉職成為工程師就成為職場的救贖,真的是如此嗎?讓老衲來杠給各位聽。 最近有位好久不見的小朋友,是 2000 年出生的小蔡,對於即將面臨到面對職場的挑戰開始關心起技術,他開始尋找比較適合自己的領域,同時也開始在思考到底為了接下來的就職小蔡該如何準備。 詢問我說是不是可以考慮軟體開發工程師這條路線 對於他的詢問,反而引起我的注意, 這讓我開始思考並映射於最近招募的經驗,軟體開發此領域是不是對於每個人都是可以擔任的職啀,這邊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全民工程師這件事情 在全球景氣低迷的狀況下,的確特別在這一年大家會很有感覺萬物齊漲,薪水不漲,薪資就是一直停滯不前。 很多時候,在不同的領域中,會發現整個薪資就算是擔任了管理職務主管你也會面臨到薪資的強大屏障在自己面前。 這個時候, 軟體工程師年薪百萬口號 似乎就成了一種救贖。 好像成為了工程師就可以達到年薪百萬,在家輕鬆工作,不用打卡也不用受到風吹雨淋,隨時想工作就可以工作,每個月又有固定薪水入帳,感受到類財富自由,人生的美好。 如果能夠爭取到跨國公司的職位,這份薪水有可能還可以上看每個月十多萬以上,甚至是往上也是極度有可能的事情,人生美好層次又再度提高了起來。 但這件事情是真的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嗎? 還是這就是另外一種性存者偏差呢? 亦或者這些人其實是金字塔頂端的小眾? 每份履歷都像是同一種履歷 最近在最近幾年在面試工程師的時候特別會看到許多轉職者,一開始履歷裡面看到相關的作品一開始會覺得十分的驚艷, Wow, 現在的新手就可以做到如此精美的畫面,這些畫面是我當初用 Bootstrap 也做不出來的東西,許多的互動體驗好的一個不行,做出來的頁面配色和對齊也是極致。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多看了幾封履歷之後,就會發現在各大技術養成學院出來的學生履歷成果內容如出一轍,在面試的過程中也會詢問許多關於框架的底層概念,和比較技術觀念的時候,甚至是許多框架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很多面試者會 一問三不知 ,透過許多引導,但殘酷的是連關鍵字是什麼都也無法推敲出來,更不用說在小組裡面到底怎麼樣合作,許多不同線上產品的比較,使用者流程,使用者後面的互動邏輯等,幾乎是風吹一片倒,只能

工程師跨越管理的第一道牆 - 放下

越來越複雜的網路應用 2022 年,網路應用越來越複雜,表層是 社群服務 ,轉頭看是 廣告服務 ,詳細看是 個資儲存庫 ,如此複雜的應用,如此眼花撩亂的系統架構, 現代的軟體開發已經從打個人戰,進入到團體戰鬥的打法。 打群架的時代 現在的許多產業,都在徵求軟體工程師,通常是徵求多位,以往以少少數量完成應用服務的時代已經過去。 現代已經是打群架的年代,前端至少一位,後端至少一位,系統管理,雲端管理等,這些都是在軟體公司內具備的職缺,已經很難回到那一人打天下的時代。 因此,誰能夠在技術領域中讓多種面向職能的人,互相進行協作,互相進行工作分配,將產品進度維持穩定產出,這樣的角色變得至關重要。 而通常,除了外部尋找此職能之外,這樣的職位,會以團隊中,最有技術力,且最能夠經常解決問題的人做為代表人。 帶領的第一課 - 『 放下』 相信大家都一定有聽過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 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 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 能力越強的人,通常被拔擢的越快,隨著職位的提升,也越發現能力的不適,而這問題在技術管理職位上特別常見。 因此,技術管理的第一堂課,要跟特別提醒的點是『放下』,特別是要放下自己的技術。 這可能與常理有所違背,為何會讓一個技術最強的人,去放棄他本身的技術呢? 放下的定義 放下,並不是要你放棄,癱軟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什麼都不做,也不是讓你就捨棄掉對於技術的熱情,讓自己故步自封。 放下技術,是放下自己對於任何一種技術的直覺反應,本位思考,我們是否曾經聽過這種話 『如果是我來做,兩小時就可以完成了』 , 『這個很簡單,改一下就好了』 。 但今天,做的人不是你, 你已經進入管理者的角色 ,你已經被賦予 帶領的職能 ,帶領才是你該做的事情。 這時候如果以自己過往的 『經驗,效率,能力』 來看待 『他人』 的執行步驟及過程,會發現所有事情都如此的格格不入。 此時,你需要就是 『放下』 適當的放下自身技術能力 我們可能是因為自己曾經努力過,也可能自己剛好在那個時代,也可能是因為自己比較幸運,不論是哪一種可能,就是這麼剛好的在這個時間點成為 『帶人的那個人』 當我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人,看待所有新鮮人,就如同開著跑車去嘲笑騎摩托車的人不努

淺談 AI 落地到底有多難 - 以 OpenAI ChatGPT 為例

在 目前待領的團隊 ,小弟有幸 參與到 AI 落地的過程 ,之前也參與過幾次 AI 服務導入的和製作出 AI 產品應用的經驗,這邊就提出些簡單分享,跟大家說說,為何 AI 落地有這麼難 ChatGPT 幾乎成為這幾天大家刷版面的資訊,官方網站其實有提到 Chat-GPT 的參考模式是怎麼進行的,也有提供相關的論文參考, https://openai.com/blog/chatgpt/ ChatGPT 幾乎成為現象級的影響 如果你還沒試用過,我建議你真的玩玩看, https://chat.openai.com/chat 在 AI 落地的階段,有許多工程的過程,還有許多現實需要面對,而這煉成的過程都很容易導致 AI 落地失敗, 更不用說像是 ChatGPT 這種十年磨一劍的應用服務,為什麼驚艷, 中英文,簡中繁中等均能 80% 的機率識別問題及主題對話 回應內容,英文的部分不意外的通順,簡中繁中的部分有些詞語是有做過調整的,這實屬難得。 對於資料上下文關聯度,以及變化形式在主題式的發展下均能有效地回應且呈現。 呈現格式可以以『摘要、表格、條列』等方式進行規劃,同時也可以對文字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張和收斂。 而要做到這些事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需要不斷的生成模型,訓練模型,不同的模型疊加上去之外。 同時最難也是最複雜的部分, 『資料工程的處理』 AI 工程的開始 在我們使用任何一套 AI 框架 Tensorflow / pytorch 之後,無一例外地就會以特定問題解決方案,開始採用不同的現成 Model 進行驗證,在一開始對於初始的 example data / init data 都會有不錯的反應。 接下來問題開始... 當我們天馬行空的,不斷將例外,將特定領域情境涵蓋進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 model 的準確率下降,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調整參數的開始, 或者是開始進行特例發想的部分,哪些資料是需要踢除的,哪些項目是需要先排開的,哪些資料是對於訓練本身是有影響的,在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進入 data engineering 的環節中。 source from 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日常 資料工程的處理 大家所想像的,在建立模型的時候似乎就是不斷地調參數,不斷的運作程式,但在這之前,有 『好多好多好多好多』